白河县红白喜事宴客的变化

时间:2018-09-12 14:35作者:蔡建中来源:原创

白河县“界秦头楚尾之会”,居“南走巫夔,北通商洛,东扼均房”之要道。风土人情融秦风楚韵,承巴蜀遗风。随时代的变迁,白河人逐步继承形成了坚韧勤奋、包容灵秀、至孝好客、诚信重情、乐观创新的主流品格。

白河人热情好客重人情,有亲朋好友或同事婚嫁、丧葬、生日、生子、乔迁、升学、入伍等事送礼的民间传统习俗。旧志记载白河:“土瘠民贫,人皆俭朴。婚姻以布帛通好,居丧以哀恸为先。岁时节序 ,不知往来,亦无宴会。常时惟浊酒探亲而已。零星散处,无三家村堡,无一亩平田,亦地势使然也。”(清光绪《白河县志》卷五《风俗》)。由于,受土瘠民贫和山区散居制约,清、民国时期,白河人送礼一般送布帛衣料、鞋袜糕点、寿联中堂、粮食蔬菜、、活鸡腊肉以及自酿甘蔗酒、柿子酒、包谷酒等自产物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条件大幅度提升,白河人送礼一般送烟酒、滋补品、衣料、卧具、家用电器、室内装饰品等。1980--1990年代,烟、酒和现金渐流行。“斗份子”送礼从5--50元人民币,渐涨至2000年后50--200元人民币,2010年后200-500元人民币较普遍。

2000年以前,白河人红白喜事在家宴客。筹备喜事要于喜事的前几日,置办几桌酒席请专人和朋友帮忙。宴客讲究前一日发帖通知客人或送贴,称“放信”,次日正式催客、请客赴宴。 若临时去请,则客人视为没礼行、不尊敬。红白喜事都要放鞭炮,红喜事发红喜帖闹六七天 ,白事发白事帖一般三天。

白河人坐宴席讲究论资排辈,主客或尊长者坐上席(一般面对大门或出菜门、背对堂者为上席,以左为尊),尊长者不坐上席需向主人说明,征的主人同意方可更换座位。上席方位确定后再安排下席坐陪客(面对上席方),两侧偏席可随便就坐。上席、下席各坐3人(城关习俗,农村上下席各坐2人),偏席各坐3人。白事宴席一般不拘上述礼节。宴席进行中,主人需陪至客人吃饭结束,不可先客离席,否则视为没礼行、不尊敬客人。无论城乡,宴席以有人醉酒方视为把客陪好。

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和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农村文明新风后,白河人红白喜事一般改在喜宴馆(白事在殡仪馆)宴客,电话通知宴客两三天。尤其是2013年中共中央严厉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糜之风“四风”后,红白喜事从俭简化。婚丧嫁娶等大事都放在上档次的酒店或喜宴馆(白事在殡仪馆),电话通知宴客一天。其他如生日、生子、乔迁、升学、入伍等事都不搞,或是小范围的宴客。同时,把赴宴叫“爬席”,注重的是人情和交流。坐宴席时的论资排辈也没有那么讲究,一般礼让尊长者上席坐定后,相熟客人围坐即可。

白河人一般用“三点水”宴席待客。“三点水”宴席形成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因有鸡肉、羊肉2道菜又名“吉祥宴”。席面共26道菜,出菜顺序为1盘糖干果和8盘凉菜后,再依次交替上蒸煮炒的10大碗(盘)正菜,其间再上2碗(盘)甜食,每上甜食时出2碗洗勺水,最后上4小碗菜(盘)和一酸辣醒酒汤吃饭。风味北南交汇,口味甜辣兼容,堪称饕餮美食。

其中,白河肉糕是“三点水”宴席或是其他抄散盘子中必备的一道大菜。制作工艺是去皮肥猪肉用木杖捣槌成肉泥后,加入适量的淀粉、鸡蛋清和水调和均匀,填入模具制成块状放入笼蒸30分钟左右出笼,再抹上鸡蛋黄后继续蒸10分钟,即做成成品肉糕。做菜时,把成品肉糕切成各式小块放在碗里进笼蒸,出笼后加入盐、葱姜、味精、瘦肉丸、胡萝卜、黄花、豆油、木耳和菠菜等烩制的调料汤即可。看上去黄白红绿相间,色泽鲜亮,热香扑鼻,味鲜细滑,软嫩不腻。白河人

通过白河人红白喜事宴客的变化,可见白河人传承、创新和简朴、好客,呈现出秦楚边城、水色白河独特的风土人情。

参考书目:

⑴ 白河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新编《白河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6.07;

⑵清光绪《白河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