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朳镇凉水村有一条沟叫转头沟,很短,流入白石河。其沟口泊着一大片青翠的竹林。那是一片开阔地带,溪水到此变得潺缓。白石河仿佛对这一溪清流特别青睐,或是对这片竹林特别心仪,所以不惜屈尊迎了过去,在这里形成一个月牙形的水湾,水流因而变得舒缓、安静,透着某种依恋。每次路过这里,我都要隔着白石河远远的望一眼那一片风姿绰约的竹林,以及掩映在竹林中的人家,内心生出一种莫名的欢喜。
前段时间有位网友发了一组照片,一素衣女子,撑着油纸伞款款走在竹林深处的木桥上,非常唯美。我第一念头便想到了凉水那片竹林。一问,果然是。
我本就对那片竹林心仪已久,又得知林中新建了木栈道,便抑制不住的想要去走一遭。
去时天已淅热,阳光有些灼人。进入竹林,却是袭人的清凉。有经济头脑的住户已在栈道拐角处,放了古装,租给人照相用。还有一台音响在播放着音乐,有古筝、古琴名曲,也有现代音乐。这些都不过是道具。着上古装,在《高山流水》或《春江花月夜》里,缓步于原木色的栈道上,拍一段这样的视频,虽有作秀之嫌,倒也颇有几分味道。
我们去时正在播放《卷珠帘》。霍尊丝帛般的声音,透着几分薄凉,如诉如怨地在竹林中飘荡。“镌刻好每道眉间心上,画间透过思量,沾染了墨色淌,……静画红妆等谁归,……天地间谁抚琴断肠。”我觉得这曲选得蛮好的,与环境很谐调。谐调就让人舒适,让人觉得美好!我恍惚觉得,这首歌好像也唱出了这片竹林的心思。那些临风摇曳的竹,多像歌中的美人,为谁画好眉黛,在这里一等若许年?
那些竹棵棵颀长、青翠、表面光滑,握之有微微的清凉和熨帖自指尖传至心上,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那些新发的竹笋,这时节已经是“笋借一风争做竹”,青青翠翠直冲云霄,如十七八的姑娘亭亭玉立,举手投足尽是优雅。对!就是“优雅”!这就是这片竹林给我的气息。我很喜欢这种气息。这是一种来自生命本身的安静与从容;是遗世独立“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孤标自许;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的宠辱不惊。相对于竹的“坚贞,气节,谦虚”等文学形象,我更喜欢竹的优雅。“未出土时先有节,纵使凌云任虚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故然可敬可佩,但过于高大上,过于坚硬,仿佛贞妇烈女,让人敬佩,却少了几分柔和与可爱。而优雅却是一种有柔度的自持,是“无风仍默默,不雨亦潇潇”的风致。
阳光透过林梢斑驳地洒在竹身上,光影闪烁,微风轻抚,粼粼一片。我忽然想置一张古琴于这林中,弹与不弹都会有一缕清音生于心上;或是置一茶几于林下,素手执盏,水汽氤氲,茗香弥漫,饮与不饮都会口舌生津;或者执一卷书,静卧于林中的绳床上,读几行也好,不读也罢,诗意自会在慵懒的时光里潜滋暗长。或许你说这些都是文化人的小资与矫情,那么就什么也不要,就到竹林中的小桥上一立,听桥下溪唱潺潺,听林间鸟语清越,在一片虫声的呢喃里,轻轻拂去征衣上的红尘,拂去内心的欲望和烦躁,聆听大自然的天籁,聆听来自内心的静谧。
不必撑一把江南的旧纸伞寻梦;不必演一段烟雨断桥的悱恻缠绵;也不必林中悟道,竹下参禅。你只需在扶疏的竹影里,在竹林人家温暖的炊烟里,在鸡鸣犬吠的唱和中,静享这岁月的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