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肉糕闻名遐迩,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过央视节目,最近又一央视栏目专为白河肉糕登临白河,为白河这张名片再填光彩。而植根于千百年文明土壤的传统农家肉糕,是世代白河人公认的宴席餐座上的“王者”。
几天前,应邀去中厂镇顺利村一曹氏农家肉糕作坊参观,全程欣赏了农家肉糕制作技艺,真正领会了高手在民间的深刻含义。
“我家制作肉糕,从选材上讲特别讲究,选择最好的猪肉和土鸡蛋作为最主要的原料,还要参和上自制的粉面以及各种自产的其它配料,保证食材的高质量”,主人家曹亭鑫介绍说。
白河农家肉糕通身充满了乡村的风味,制作技艺更是十分讲究。剁肉泥,看似简单的程序却有着不少的技巧,轻重快慢,翻转砸锤,软硬粗细,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肉泥,这是将土鸡蛋拌进剁好的肉泥里,在这道程序里,需将鸡蛋清和鸡蛋黄分开,将一定比例的鸡蛋清与肉泥掺和在一起,并加上一定粉面进行充分的揉捏保证柔软适宜;上蒸笼;将完全拌揉好的肉泥均匀的铺在蒸笼的格子里,并保证厚薄适中,上灶蒸制约十五分钟,将蒸至半熟的肉泥均匀涂抹上搅拌好的鸡蛋黄,也叫“穿衣”,再上灶蒸制约二十分钟,就成了成品肉糕,随着揭开热气腾腾的蒸笼,那黄灿灿晶莹剔透的农家肉糕足以让人垂涎欲滴。
“母亲做了几十年的农家肉糕,精致漂亮地道美味,她做主厨,亲戚帮手,一天能做五百多斤,大多都是酒店和乡亲定制,有时候还真忙不过来”, 曹亭鑫解答着我们的问话。
加工上席,这对厨师们也是一种考验,因为白河农家肉糕有多种做法,主要有蒸碗和煮汤两种,而尤以蒸碗为主,先将肉糕很规范的切成长方形厚薄均匀的片状,碗底铺上其它配料,上面立码式摆放切好的肉糕片,上笼蒸至半小时即成,汤料是检验肉糕档次的很重要的标准,只有将红黄绿各种颜色青菜香料做成的汤料倒进蒸好的肉糕蒸碗里,才算是完成农家肉糕所有的程序。当客人们吃进嘴里赞不绝口的时候,更是对农家肉糕这道美食的由衷赞誉。
主人家曹亭鑫兴致勃勃的道出了自己的发展规划,扩大场地,提高产量,打造品牌,争取将自家的小作坊做大做强,吸引大家伙参入共同生产经营,并通过进一步发展这门传统文化记忆,形成创业致富的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走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还要更进一步提升和发扬这项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技艺,让这道蒸碗永葆宴席餐座上的“王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