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之四:汉水河畔的生态家园
作为陕南大县,旬阳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汉江上游的河源地带,境内汉水流长84公里,占丹江口以上水源段流长的9.2%。全县人民深深感受到,搞好河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保证向首都北京,向沿途大河和海洋区域人民送去洁净优质的生活生产用水,责任重于泰山。
近年来,旬阳还坚持以汉江两岸、公路沿线、城镇周边生态脆弱区和25度以上坡地、高寒山地为重点,实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植树绿化相结合,“十五”期间退耕还林55.6万亩,天然林管护面积196.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1.5%提高到了2005年的43.6%。
绿了山坡坡,鼓了腰包包。旬阳县棕溪镇村民晏开霞,多年来发展特色林业不间断,现拥有的50亩的板栗园、40亩的杜仲园、20亩的枣皮、银杏、竹园和林下套种的3000窝天麻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房前屋后整座小山,出产的林特产品,用钱问题不愁;退耕还林补助粮食,解决了温饱问题。
封山育林,禁牧先行。旬阳大力实施养殖革命,推行牛羊圈舍饲养,建成标准化圈舍2100座,种植牧草3万亩。走进铜钱关乡铜钱村,但见村民柯有富种植的200亩苜蓿长势十分茂盛,圈舍里的400只南疆黄羊活蹦乱跳,在白云深处建起了新农庄。像柯有富这样的家庭牧场,全县就有1500多家。
既植树,又节柴,绿得快。旬阳“老虎灶”年吞噬山林50万吨,折合面积2.5万亩。该县改造节煤烤烟炉25000座,推广省柴灶48000个,兴建沼气池7200口,既净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能源。在神河镇王义沟村村民朱孝强家里,沼气灶干净卫生,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烟熏火燎成为历史。
旬阳着眼于汉江综合开发和保护,致力于水土流失控制与治理,坚持连年治山治水不间断,拦土蓄水再造山川秀美。全县“十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27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4.2万亩,修建集雨水窖10.8万口,修建堰塘1497口,生态得到了有效恢复和保护。
山青了,水绿了,旬阳积极培育生态旅游,充分发挥独特天然生态“太极城”的市场效应,以汉水风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考探险四大旅游项目为重点,挖掘深厚的荆楚风韵和汉水文化底蕴,推介南羊山天然基因库,整合太极文化大观园,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地,广泛吸引城里游客山里观光。
坚持绿色和富裕兼顾,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现在的旬阳,山是绿油油的,水是清亮亮的,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饮用水质合格率达到了100%,这里仿佛就是“天然氧吧”,外地人来到旬阳,感叹青山绿水都有了价值,喜欢呼吸清新空气,大有超凡脱俗、脱胎换骨之感。
- 上一篇:旬阳地税四措施强化税源管理机制[ 01-25 ]
- 下一篇:旬阳:绿色城镇和谐人居[ 0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