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河源地带的呼唤

作者:县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07-01-25 14:36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系列报道之六: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

  在河源地域各类文明的交互碰撞发展中,旬阳努力摆脱反文明的观念和行为,用现代科学理性精神和优秀的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新文化武装塑造新人,对发展模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社会文化、道德伦理、体制机制进行彻底更新,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情怀,塑造人文精神、人文情感,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旬阳大力繁荣群众性文化,文艺演出队12年如一日,行程2万公里,送戏下乡演出1200多场次,观众达300余万人之众,她们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秦巴汉水的“乌兰牧骑”。歌在基层,舞在基层,欢歌笑语荡漾在群众的脸上。一场场文艺演出似和风细雨,让党的方针政策在潜移默化中撒播山乡;农业科技似指路明灯,引导着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把文艺种子留在农村,给乡村留下永不走的文艺队。旬阳坚持把“送文化”发展为“种文化”,常年开办各艺术门类的培训班。县城广场、居民社区、农村田头、企业车间、学校校园,时常可见文艺会演、群众说唱、才艺展示、书画比赛等热闹场面,甚至可见婆媳对唱、兄妹对歌和一家四代齐上台的欢乐景象,呈现出千人献艺、万人参与的生动局面。
  围绕秦巴山歌、劳动号子、稻区田歌、城乡小调重点,旬阳打造具有旬阳特色的民歌民舞,引导广大农民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汉江号子”为题材的大型歌舞“喊起号子闯险滩”,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音乐震撼力,突出体现了河源人民万众一心、负重奋进的崭新风貌。振兴民歌民舞,塑造动感乡村,使城乡变得鲜活起来,乡村顿时有了生机。
  旬阳积极组织实施文艺创作繁荣工程,组建了文学、戏剧、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摄影、诗词等8大协会,文艺创作百花齐放,年创作小品、小戏、曲艺及歌舞、其它艺术作品240余件,20余件在省市获创作、编导、演出奖。年创作书法、美术、摄影、根雕、奇石等作品300余件,并巡回乡镇进行展出,给广大农民群众带去了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
  伴随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改革开放年代的旬阳英雄辈出,涌现出了很多众口皆碑的先进典型人物,其崇高境界和高尚精神深深感染激励着全县人民。陈分新、龚德银、陈彦坤……已经不仅仅属于个人名字,而成为观念和风气走进千家万户,干部群众把他们当成一种道德的标准和典范。
  好支书陈分新,舍小家顾大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敢顽强的拼搏,使落后的穷山沟达到户户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和拥有彩色电视机及小型农用机械,跃入了富裕、文明和精彩的新时代。模范人物的感召力是巨大的,陈分新式的“好村官”正在旬阳大地层出不穷,农村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好公民龚德银,过着靠拾拣垃圾养家户口和偿还4万元债务的清贫生活,当他打工到西安拾到内装万元现金巨款和30多万元有价证卷的密码箱后,毅然不远千里送还成都老板,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全县涌现出来的诚实守信典型代表。誉满全国的龚德银,不仅仅掀起了塑造“诚实守信旬阳人”的高潮,而且还吸引了各路客商潮水般涌向旬阳。
  旬阳坚持不断加强教育、科技、文化、法制、哲学研究及普及,加强体制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认知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引导人们关怀自然、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生命、关怀自己,摆脱生存发展的精神困境,逐步搭建起了以河源生态经济为支撑、以河源生态文化为核心、以河源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框架,燃起了河源文明的新希望。

【责任编辑:屈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