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红军,因长眠着两位被当地群众敬奉为“红军老祖”的红军烈士,成为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
在红军采访,总有一种感动。
面对困难有豪情,红军人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志气;面对事业有激情,红军人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勇气;面对工作有热情,红军人始终保持奋勇创先的锐气。
创出一片新天地!今日的红军,令人刮目相看。修路当成“置家当” 汽车穿行在旬阳县红军乡的通村水泥路上,苍翠的山,清亮的水,青青的蹈田,错落有致的农舍,就像一幅水墨画。
在一座大山面前,车子停了下来。乡长谢凯介绍说:“那就是村民过去走的山道,走上几时辰,翻过这座山,里面住有200多户人家。”顺着谢乡长手势望去,山势十分陡峭,坡度近乎垂直,羊肠小道盘旋而上,就像飘在山腰的一条“带子”。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村民世世代代肩抗背驮的艰难困苦生活场景。
庄院村是红军偏远的一个村,村里住着严太清和严太成弟兄俩。1997年,严氏兄弟突发奇想:山里没有道,毛驴是最灵活的“运输工具”。于是,弟兄俩说干就干,外出长安买回了两头毛驴,给乡亲们驮沙子、水泥、石灰,没想到生意非常红火。一头毛驴一次能驮300斤货物,一年下来随随便便挣回万元钞票。
书记张静说:“路,是红军人的‘心病’;路,激起了红军人的创业豪情”!
苦熬不如苦干。今年47岁的杜永方,是红军乡丰积村八组的普通农民党员。看到村民小组被大山阻隔,这个无职无权的党员站出来了,自告奋勇带领和组织村民修路。他想方设法借来3万块钱,发动48户群众自筹27万元,家家上劳,户户修路,修通到组路9.2公里。路修通了,杜永方被270多名村民推举为村民小组长。
宁可不建房,也要修好路。在红军乡中湾村,村主任孔奎源告诉我们:“中湾三组59户180人,分散住在大山深处,2004年户均捐资1500元,修通了8公里的环村路。在修建19公里到户路中,有的村民不惜血本,闵元宝、闵元海、闵元钱三弟兄,打通了500米的石崖,修通了1公里的公路,家境虽平常,但甘愿花费3万多块钱修路。”
没有路,修!通了路,再铺水泥路!
庄院村支部书记刘吉国和村主任陈孝贵,自建设通村水泥路以来就整日守在路上,连理发都顾不上。今年3月初,两人到乡政府办事,乡长谢凯见他俩头发蓬乱,罩的灰尘足有铜板厚,大汗淋漓,满脸变成了大“花脸”,乡长见俩“爱将”修路修成了这副模样,从身上掏出20元钱,心疼地说:“先去理个发,回头再说事。”
就在庄院村通村水泥路的建设现场,我们发现有张“移动床”:竹木扎就,十分简陋,彩布包裹,遮风挡雨,路铺到哪里,床就搬到哪里。村主任陈孝贵介绍说:“路面刚铺好,却有摩托车通过,碾得人心疼,就想办法做个床,晚上雇人守在这里看路。”据了解,自从有了“移动床”,30来天深夜提醒过路行人200多次。
红军人对路有种特殊的情结,把路当作“家当”来置,挤出万元以上资金修路的人家不在少数。正是对路的深度渴望,红军人勒紧腰带创业,捐资140余万元修通村水泥路30公里,实现通村路全硬化;捐资500余万元修通组路103公里;修桥28座,解决了全乡群众过河难问题。到目前,全乡通村路达到100%,通组路达到70%。
修路架桥,只是红军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
短短两年,红军便筹资224万元,修下水道,硬化街面,集镇供水,建信用社大楼,修花园沟大桥,盖新政府门厅和机关生活综合楼;争取网改项目160万元44杆公里,实现了集镇、茨坪和红军等三个村的网改;投入人饮解困项目40余万元,化解了3000余人的吃水难;校建总投资300余万元,村村建起了新校舍,中心学校完成了五期校建;4座移动基站、一座联通基站、3座ETS基站,使电话覆盖面达到90%;安装了有线电视,开通了宽带网,使天下信息尽收眼前,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
红军人的生活,由此而变得精彩起来。
在红军采访,总有一种感动。
面对困难有豪情,红军人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志气;面对事业有激情,红军人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勇气;面对工作有热情,红军人始终保持奋勇创先的锐气。
创出一片新天地!今日的红军,令人刮目相看。修路当成“置家当” 汽车穿行在旬阳县红军乡的通村水泥路上,苍翠的山,清亮的水,青青的蹈田,错落有致的农舍,就像一幅水墨画。
在一座大山面前,车子停了下来。乡长谢凯介绍说:“那就是村民过去走的山道,走上几时辰,翻过这座山,里面住有200多户人家。”顺着谢乡长手势望去,山势十分陡峭,坡度近乎垂直,羊肠小道盘旋而上,就像飘在山腰的一条“带子”。简直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村民世世代代肩抗背驮的艰难困苦生活场景。
庄院村是红军偏远的一个村,村里住着严太清和严太成弟兄俩。1997年,严氏兄弟突发奇想:山里没有道,毛驴是最灵活的“运输工具”。于是,弟兄俩说干就干,外出长安买回了两头毛驴,给乡亲们驮沙子、水泥、石灰,没想到生意非常红火。一头毛驴一次能驮300斤货物,一年下来随随便便挣回万元钞票。
书记张静说:“路,是红军人的‘心病’;路,激起了红军人的创业豪情”!
苦熬不如苦干。今年47岁的杜永方,是红军乡丰积村八组的普通农民党员。看到村民小组被大山阻隔,这个无职无权的党员站出来了,自告奋勇带领和组织村民修路。他想方设法借来3万块钱,发动48户群众自筹27万元,家家上劳,户户修路,修通到组路9.2公里。路修通了,杜永方被270多名村民推举为村民小组长。
宁可不建房,也要修好路。在红军乡中湾村,村主任孔奎源告诉我们:“中湾三组59户180人,分散住在大山深处,2004年户均捐资1500元,修通了8公里的环村路。在修建19公里到户路中,有的村民不惜血本,闵元宝、闵元海、闵元钱三弟兄,打通了500米的石崖,修通了1公里的公路,家境虽平常,但甘愿花费3万多块钱修路。”
没有路,修!通了路,再铺水泥路!
庄院村支部书记刘吉国和村主任陈孝贵,自建设通村水泥路以来就整日守在路上,连理发都顾不上。今年3月初,两人到乡政府办事,乡长谢凯见他俩头发蓬乱,罩的灰尘足有铜板厚,大汗淋漓,满脸变成了大“花脸”,乡长见俩“爱将”修路修成了这副模样,从身上掏出20元钱,心疼地说:“先去理个发,回头再说事。”
就在庄院村通村水泥路的建设现场,我们发现有张“移动床”:竹木扎就,十分简陋,彩布包裹,遮风挡雨,路铺到哪里,床就搬到哪里。村主任陈孝贵介绍说:“路面刚铺好,却有摩托车通过,碾得人心疼,就想办法做个床,晚上雇人守在这里看路。”据了解,自从有了“移动床”,30来天深夜提醒过路行人200多次。
红军人对路有种特殊的情结,把路当作“家当”来置,挤出万元以上资金修路的人家不在少数。正是对路的深度渴望,红军人勒紧腰带创业,捐资140余万元修通村水泥路30公里,实现通村路全硬化;捐资500余万元修通组路103公里;修桥28座,解决了全乡群众过河难问题。到目前,全乡通村路达到100%,通组路达到70%。
修路架桥,只是红军艰苦创业的一个缩影。
短短两年,红军便筹资224万元,修下水道,硬化街面,集镇供水,建信用社大楼,修花园沟大桥,盖新政府门厅和机关生活综合楼;争取网改项目160万元44杆公里,实现了集镇、茨坪和红军等三个村的网改;投入人饮解困项目40余万元,化解了3000余人的吃水难;校建总投资300余万元,村村建起了新校舍,中心学校完成了五期校建;4座移动基站、一座联通基站、3座ETS基站,使电话覆盖面达到90%;安装了有线电视,开通了宽带网,使天下信息尽收眼前,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
红军人的生活,由此而变得精彩起来。
【责任编辑:屈孝旭】
- 上一篇:吕河镇养蚕新科状元一季养蚕30张[ 08-08 ]
- 下一篇:千年古镇深处的养殖大王[ 0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