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走进重阳节:退休老师情怀

作者:王邦花 发布时间:2007-10-22 08:20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吴义智:一个退休教师的情怀

1990年,小学高级教师吴义智回首眷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为之拼搏奋斗了33个寒暑春秋的教坛,离开了风景秀美、生机活波、与他朝夕相处给他带来无限乐趣的校园和孩子们,退休回到了老家——甘溪镇桂花树村。
离开了孩子,离开了校园,他孤独、寂寞、茫然,但他很快振作起来,重新建起了自己的坐标,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敢为人先,在全县第一个组织成立了老年协会,并以协会为平台,把组织教育广大村民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守法致富、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作为主要教育内容。为促进该村“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默默奉献余热。
不忘老本行,再现人生新价值
多年来,吴老不忘自己是国家培养和任用了几十年的人民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从举办“两校”即老年学校、青年夜校,组织村民集中学习入手,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和科学致富能力;把每月的农历12日夜晚定为青年文明夜校学习日、15日定为老年学习活动日。多年来,他结合本村实际,始终如一地坚持认真备课,选择学习材料。每逢学习日,他就提前一天打电话,捎口信,有时挨家逐户上门通知,他为学校定了学习计划、学习制度,成立了班务组织,夜校里有学习计划、参学人员员点名册、有学员的学习心得、演讲稿集。
1998年,桂花树村以及相邻3个村共计400多户农民,因购买使用了假冒玉米种子,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吴老当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心要为农民兄弟讨回公道,及时组织农民学习《消费法》、《赔偿法》,寻找法律依据,主动承担起了调查、取证、核损数额责任,把掌握的详实材料投诉到《陕西农民报》,引起了很大的社会震动,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下,事情得到查处,减少了农民的损失,这件事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赞誉。2003年吴老又和村老协会的同志为在矿山打工的44名村民讨回老板拖欠五年之久的工资7万多元。村民深有感触地说:“还是要多学习,才不会受人欺负。”从此,这个村的村民读书看报、学习政策法规的热潮聚然兴起。村支部、村委会看到他退休后仍然这样热衷教育事业,就把他聘请为两所小学的课外辅导员,每学期邀请他为师生们进行一次思想道德、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学校有时还利用信息课时,邀请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健康教育。吴老以做好多层面的人群教育为己任,他把自己的讲课深入到各个方面,连续十年的暑假期间,他都要组织一期“回乡学生教育学习培训班”,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学习《党史》,学习领袖人物爱民的感人事迹,教育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孝敬父母、感恩社会,报效国家。多年来,他为本村的大学生搭桥贷款5万余元,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牢记党的宗旨,为民办实事
退休回村后,吴老积极支持村支部、村委会工作。桂花树村是一个经济较为困乏的高山村,在推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期,群众思想保守,又不懂技术,工作难度极大,为了促进村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吴老先在老年协会会员中宣传动员,打比方讲道理做会员的思想工作;接着又从镇农技站、烟站、蚕桑站找来技术资料,在老年活动中心给会员举办科技培训班,讲授烟草的起垄、地膜覆盖、育苗、大田移栽,病虫害防治、温控烘烤、分级扎把;蚕桑的育苗、带根扦插、施肥、剪枝;小蚕培育、防病毒感染、室内管护等系统知识等。自费订阅了《陕西科技报》、《陕西农民报》、《健康文摘》等8种报刊,组织村民广读书、多看报。多年来,他向村民们复印散发各种报刊1万多份,让他们掌握市场经济信息,学习农民依靠科学发家致富的先进典型,他还从8种报刊中选择、剪贴、汇集、复印创办了《老年通讯》,供产业大户参阅学习,使村民们更新了观念,解放了思想。老协会员梁汝成、吴义顺、杨官哲、吴礼华率先成为农业技术能手,还成为村里产业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桂花树村的产业优势已经形成,是全县的产业百强村,每年向国家财政上缴税费达五十万元以上,高山上的农民也住上了小洋楼,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回想起来,还真有吴老和他的老年协会的功劳可不算小呀!
老有所为,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服务
这些年来,因各种原因造成农村有些孤寡老人无人照料,有的子女不孝敬大人,家庭不和,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些问题,作为桂花树村老年协会会长的吴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通过思量,他以老年协会为载体,以教育青年关爱别人、孝敬老人为重点,把老年协会作为组织老年人和青年人学习知识、沟通思想、开展活动的平台。一是进行典型教育。学习报上刊登的《一个母亲和四个家庭》、《青年夫妇照顾五保老人》等文章及本县神河镇王义沟村青年农民陈彦坤义务赡养7位孤寡老人的先进事迹,教育和感化青年人;二是进行激励教育。注重对本村和邻村孝亲敬老好人好事的报道,吴老先后编写了《兄弟俩争当好儿子》、《久病床前有孝子》、《孤寡残疾老人的亲人》等20余篇通讯,在村《老年通讯》上刊出,并将部分稿件寄到《陕西农民报》、《陕西老年报》、《安康日报》,被刊登后,大家倍受鼓舞;三是开展“老少共创和睦家庭、和谐新村”活动。组织召开老年人如何爱幼,青年人如何敬老,争当“孝星”,老少共创“和睦家庭”经验交流演讲会,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他又根据演讲者的典型事迹,及时整编了《五女拜寿》、《两个文明都重要》、《说说咱村孝子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20多个,在全村10个村民小组上演,不仅活跃了山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收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通过学习、教育、宣传活动的开展,在桂花树村形成了尊老爱幼,共创文明和谐家园的浓厚氛围。
夕阳无限好,老骥更奋蹄。年过七旬的吴义智老人还是神采奕奕,精神焕发,为了一生的追求不知疲倦的工作,操心着党的事业,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这就是一个退休教师的情怀!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