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人们遵循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实践创造所产生的优秀先进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有人类就有文明,文明的实践和创造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人类生存的区域,从人与自然、人与水的依存关系上分,可分为河源地区、大河地区和海洋地区。每一区域的人民,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都创造了不同的区域文明。河源地区,即河流的源头地区。河源文明就是河源地区人们在生存发展实践中创造的符合河源地区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优秀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旬阳处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中上游地带,属于典型的河源地区,旬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河源文明的建设史。
旬阳有人类生存已有六、七千年历史,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传说时期,旬阳属于苗蛮集团的聚居区之一。商周时期,旬阳属于大巴山区羌族部落的领地。先民们在这里逐水而居,采集林果,伐木狩猎,进而饲养动物,种植粮食,历经几千年,推动了这一区域由狩猎文明向农业文明的发展转化。
秦时设关,西汉置县,开始了旬阳农业文明发展的漫漫历程。秦汉时期至明朝初期,受秦岭巴山阻隔,社会环境封闭,旬阳经济长期停留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特别是明朝初年的“禁山”政策,极大地遏制了这一区域的发展。明朝中叶至清康熙年间,旬阳历经了两次较大规模的移民开发,大量湖广、河南、江西、安徽移民定居旬阳,人口急剧膨胀,大面积的开荒建园、围河造田、伐木建房,南方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开始普及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幅提升。手工业人才和技术不断流入,启动了工业的发展,拉动了交通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这一阶段的发展实践,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萌生了工业文明的胚芽,丰富和发展了汉水文化,为河源文明的演进上升积累了厚重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经济凋敝、百废待兴的状况,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经济社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但之后开展的“大炼钢铁”和“十年文革”动乱,不仅使旬阳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而且使全县大量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大面积开垦土地,伐木狩猎,旬阳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化。这一时期,没有制定和落实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伴随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推进对外开放,县域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发展先后实施了修田造地发展粮油生产解决温饱、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建庄园经济、选定主导产业扩张基地规模的思路措施,培育形成了烤烟、蚕桑、畜牧、粮油等农村骨干产业,基本完成了农村主导产业的产业选择,开始从传统自给自足、自食自用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农业转变。工业经济历经“六五”突出“五小”企业大办乡镇企业、“七五”立足资源基础培育特色工业、“八五”建设经济大县、“九五”实施壮工富县,走过了“培育—发展—整合—壮大”的艰苦发展历程,工业初具规模,199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200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一产增加值,工业开始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县域经济跨过工业化的起点,呈现出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向。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事业,教育事业实现了“普九”和“两基”达标,计划生育得到有效实施,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积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历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单纯的增长观代替了全面的发展观,加之人口增加,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以消耗资源促增长,以污染环境促增长,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物链条断裂,自然资源遭到较大破坏,干群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冷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对立加剧,导致引发了令全县人民震撼的“7.26”环保事件和“桐木”事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按照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建设秀美山川的战略部署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于工业化初期的县情实际,不断探索河源地区发展的内在规律,迅速调整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先后作出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旬阳”的总体部署,确定了“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化兴县战略,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人文化进程”的县域发展主骨架,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一年围绕一个主题,破解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突破发展的良好态势,2007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32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0.6:43.8:35.6,财政收入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38元。扭住工业不放松,大力实施“双五”、“双百”工程,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狠抓环境污染治理整顿,上大项目、办大企业,工业经济增长和生态化发展步伐加快。着力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和强村大户战略,产业发展的生态化、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大幅提升,进入了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产业发展中期阶段。科学编制城镇规划,狠抓城镇基础设施和绿化、亮化、净化建设,着力建设生态城镇。抢抓机遇,推进以交通、电力、通讯、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条件大为改善。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生态移民、禁牧禁伐,改灶建沼、以电代柴,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管理,积极调整人文价值取向。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先”的精神,全面激发全民创业发展的活力。深入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不断扩大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着力推进思想解放,不断改进干部作风。这些探索和实践,为我们推进河源文明的新发展和新进步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旬阳目前正处于加速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认真审视和反思河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得与失,吸取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走过这一阶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遵循河源地区的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着眼于生态与经济双赢,河源文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协调发展,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信息文明同生共荣,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新型的文明观,指导我们的建设和发展,构建起新型的现代河源文明。
- 上一篇:讲话解读:大力发展河源生态经济[ 01-08 ]
- 下一篇:旬阳2007年主要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