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烟草收购落下帷幕,旬阳县喜获丰收:10.3万亩烤烟收购烟叶24万担、产值1.32亿元、实现税收2913万元、9644户烟农户均收入13687元,总产值、税收、户均收入三大指标创历史新高。
旬阳县按照烟草产业生态化、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组织化的标准,以强村大户、一村一品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烟草产业成为特色工业的原料依托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县委、县政府将烟草生产纳入乡镇和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与干部津贴发放、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县烟草公司实行领导联乡、中层干部和烟叶生产管理人员联乡包村、烟站技术员联村包户,烟叶工作与效益工资挂钩考核,确保了产业发展服务工作。近八年来,旬阳因种植规模和产量占全省五分之一和全市70%以上,而成为“国家优质烟叶基地县”、“西北烤烟第一县”;年均种植十万亩左右,农民单项收入6.132亿元,实现财税收入1.3488亿元。
加大扶持力度,降低烟农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产业发展走上科技化、园区化、规模化、效益化之路。今年烟草公司为甘溪大岭台村“烟草科技示范园”投入资金106.49万元,建水池、铺管网、改烤炉、新建密集式烤炉、修水窖,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当年26户农民种烟506亩、实现产值91.2万元,烟农户均收入3.5万元,亩产值同比增长四成。据旬阳县烟草局局长张康林介绍,五年来,烟草部门无偿投入约1.45亿元资金帮助旬阳发展烟草产业,仅2008年无偿投入烟叶种植扶持资金达2400万元,同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扶持政策作了大幅度的调整,由产前扶持调整到产后扶持,即:以烟叶种植面积为依据进行扶持调整到以烟叶收购量为依据进行扶持,夯实了烟农增收基础;对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达6085.6万元,其中修水窖10992口、建水池80口、铺设管网370千米、新建和改造烤炉4146座、铺设烟田公路7条27公里。推行地膜化栽植、两段式育苗、智能化烤炉,330名烟草技术员在生产环节分赴田间地头指导、收购时节集中在45个站点服务烟农,全方位服务为烟农增收提供了保障。
土地流转、大户带动为烟草产业发展推波助澜。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不断增多,闲置土地也日趋增多,县乡政府正确引导、合理规划,使上万亩土地流转到种烟大户手中,孕育了一大批带头致富的种烟大户。赵湾镇华山村一组农民熊志军将自己的13亩土地和租赁的15亩土地全部种烟,收入6.1万元。被誉为“陕西省烟草第一大镇”的赵湾,今年种植1.41万亩,实现收购191万公斤、产值2338万元、利税467万元、1296户烟农户均收入18064元,全镇1.5万农民人均仅此收入1508元,农民烟草收入比去年翻番。旬阳23个务烟乡镇规模在万亩以上大乡3个、千亩以上大村23个、百亩以上大组375个、户均超过10亩,“黄金叶”让旬阳农民不断增收。在28年种烟历史中,旬阳万余农户依靠科技种烤烟,不仅保障了子女上学,而且建起了新房、购买了现代家居,过上了幸福生活。
实施“阳光收购”,实现了烟农、政府、企业、客户“四满意”目标。烟叶收购是烟草产业的关键环节,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烟叶收购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收购工作。县烟草公司牢固树立“两个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全面细化收购组织管理,坚持合同收购、应收尽收的原则,坚持国家标准、低线高纯度原则,坚持公平收购、公开公平的原则,坚持原收原调、收的进调得出的“四个原则”,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实行统一“一户一卡”,统一袋装封签,统一轮村交售,统一计算机开票,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计量器具,统一设立“公示栏”、“复秤台”、“警示牌”、“举报箱”,统一“实名制”取款措施,确保了烟叶收购的规范、公平、廉洁、有序,最大限度地维护了烟农的利益。
- 上一篇:市交警支队情系羊山村[ 12-17 ]
- 下一篇:旬阳探索建立十项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