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旬阳县农业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农业30亿工程”方案和当年农民增收650元目标,奋力实施“123456”工程,即: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题,推进“机制、技术”两大创新,力求“争项目、建基地、抓培训”三项突破,强化“技术、信息、市场、执法”四大服务,实现“发展模式、服务领域、工作重心、服务窗口、工作思路”五大转变,重抓“粮油、畜牧、魔芋、蔬菜、沼气、合作社”六项工作,依靠科技增效和农民素质提高,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推进产业化进程,奋勇争做“农业30亿工程”建设排头兵,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步伐明显加快。
——以沼带畜,以畜促沼,发展模式由种养分离向种、养、沼一体化循环发展转变。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内容是依托沼气项目投资的优势条件,实行种植、养殖、沼气三结合,改圈、改厕、改厨三配套,以沼带畜、以畜促沼、沼液浇地、沼渣肥田,反复利用,形成农业良性循环链条。在实践中段家河镇弥陀寺、金寨乡郭家湾等村重点推行“畜-沼-苕(桑)”模式,城关镇岩湾、构元乡羊山等村重点推行“畜-沼-大棚蔬菜(桃)”模式,吕河镇冬青村重点推行“畜-沼-果(狮头柑)”模式,并把“八个一”作为循环农业的载体。这些村经过一年多的重点培育、已成为指导全县循环农业发展的示范园区,成为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叫的响的样板基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循环农业在全县普遍开花,2008年全县新建的2879口沼气池全部按“八个一”建设,同时对过去已建沼气进行圈舍配套,全县累计培育农业循环经济示范户5350户。
——实施强项带动战略,集全局之力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建设,工作重心由多业并进向一业率先突破转变。畜牧产业是支撑全县农民增收的第一产业。县农业局实行科级领导包片、局直单位包村、全体干部包户的“三包”责任制,举全局之力强力予以推进。局将畜牧产业建设纳入对局属单位绩效考核、占50分的比重,局属6个单位也同时对包村人员实行绩效考核,与津贴、福利、职称晋升紧密挂钩。农业系统151名技术干部在7个示范村共帮扶建成示范户151户,其中发展100头以上标准养猪大户55户,循环农业示范户96户,干部直接为包抓农户扶持资金4.67万元。其中弥陀寺、郭家湾、岩湾、社区基本达到“一村一品”双“70%”标准。副省长姚引良、农业厅长王宏在弥陀寺村视察工作时对种养结合、“猪沼园”配套的循环农业模式给予了较 高评价。郭家湾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4611元,以郭家湾村为带动、小营、观音堂三村同步发展的“小金河2万头生态养猪示范园区”初步形成。2008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13.7万头,首次突破百万头大关,进入全省生猪养殖基地县,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项目重点县。
——整活系统资源,突出抓点示范,树立农业综合样板典型,服务窗口由示范点向示范园区转变。主要是集中农口人力、技术资源,将县农技中心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县农机中心农机购置补贴、县畜牧中心生猪基地县建设、县农经站专业合作社、县能源站农村气、信息村建设等项目捆绑,实行集中投入,整村推进,板块发展,综合示范。局系统包抓的7个示范村中,弥陀寺、郭家湾、岩湾、冬青已基本形成种养沼一体化示范园区,这些村目前既是畜牧“一村一品”示范村,也是“循环农业示范村”、“信息村”、“沼气村”、“农业机械示范村”“高产红苕示范村”、“专业合作社示范村”,一业为主,多业并进,实现了由过去单纯抓示范点向示范园区的跨越,成为指导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
——深入调查研究,探索科学发展路子,工作思路由依靠上层安排被动局面向解决制约农村、农业发展深层矛盾问题主动局面转变。一是创新服务机制。继去年乡镇畜牧体制改革后,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面到位。二是积极探索发展模式,推进理论与实践创新。(1)三大战略。对农口工作突破重点进行科学定位。即强村大户带动战略,强项支撑战略(畜牧产业),园区推进战略(整村推进、规模化生产、休闲观光一体)。(2)“八个一”模式。探索出了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载体。即每户要有一口沼气池、有一套降温保暖圈舍、有一圈良种猪、有一亩高产红苕、有一台饲料加工机械、有一名懂技术的饲养员、有一名合作社员、有一份生产订单。(3)“121”模式。结合山区县实际,提出了“小规模、大群体”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初步标准。即户养1头良种母猪,年自繁自养出栏20头,实现收入1万元。这些发展模式和规律已成为指导全县农牧业生产的主要路子。
- 上一篇: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举行二次全体会议[ 02-18 ]
- 下一篇:旬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七个方面“双突破”[ 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