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打工一族由打工之路逐渐走上了回乡创业之路。旬阳县棕溪镇车家坡村村民刘传安就是其中一个,经过市场考察,他把眼光放在环保节能上,在人们不起眼的废弃垃圾中实现着创业之梦。
由沼气建设到生态能源
刘传安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四年前,为了改变家庭落后的面貌,随同乡村民一起外出务工。在西安、灵宝等地干了整整四个年头,手上有了一定的积蓄,总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随着能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国家提倡走节能减排之路,旬阳县又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刘传安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结合点。2008年春季,刘传安试着进行沼气建设,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刘传安是个倔强的人,瞅准的路就坚定地走下去。2008年冬季,他外出考察沼气建设,学习技术。在外出考察的同时,他发现有一种新的环保项目---生物质气化炉。这种气化炉的最大特点是任何可燃物质都可作为原料,且原料成本十分低,各种农作物秸秆、玉米秆、木柴、牛羊粪便等随处可取,产气火力猛,使用方面,实现了废弃物的二次利用,没有污染。刘传安反复思考,经调查在全市目前尚无该项技术,发展空间较大,他决定引进技术,大干一场。
苦心钻研终获成功
刘传安开始了漫长的学习探索之路,辗转河南、山东、河北、湖南等地实地学习考察3个月,共外出10余次,仅到北京学习4次。同时深入旬阳各乡镇查看实用情况和市场形势,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2009年正月与外甥自费6万元,再次前往北京学习考察,在清华大学科技研究院集中学习一个周,掌握了太阳能沼气、生物质气化炉和太阳能超导采暖技术,从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全面研究学习,并由北美阳光(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颁发《授权书》。
经过培训学习,有了专业知识,由外行转成内行,刘传安心里有了底,发展复合气化炉的信心更足。他从北京买回一台气化炉进行研究,发现有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技术。足足半年时间,刘传安几乎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度过。聘请了专业2名技术人员,购回加工设备,按照自己的设计,装了再拆,换了在改,经过上百次试验,不断更新完善,不断改进工艺,他结合实际,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开展创新,总结出一条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带有地方特色的先进技术,并获得成功。刘传安看着气化炉出来的蓝色火焰,微笑的脸像绽放的花朵。
2009年3月,市科技局局长卢涛和县科技局领导一行前往实地查看,看到刘传安的科技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了全面的技术指导。刘传安向来宾介绍了他的六项先进技术:一是焦油二次转化。复合气化炉燃气焦油通过自然处理(降低粘稠度)后极易回流在炉膛高温区与碳发生反应转化为二次燃气,无焦油和木醋酸水排放,防止污染。二是自动定时落料。采用自动或半自动落料,解决人工捅炉的技术缺陷。三是循环供氧系统。采用循环供氧,不通过进风管和喷嘴进风方式,炉膛高温区无任何装置,供氧系统不会损坏和堵塞。四是水封槽无焦油。加入三道水槽密封,防止焦油排放,净化环境。五是燃料要求不严。燃料无论粗细均可单独使用。六是停电两用风机。停电后可用一支手电筒代替12W风机延用3-5小时。六项技术的改进,刘传安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说干就干,刘传安仅用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注册了公司。2009年2月,“旬阳县沼全生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旬阳县火车站进站路挂牌成立。公司注册资金30万元,拥有技术人员2名,加工车间200平方米,复合气化炉加工设备1套。为实现环保与效益双赢,刘传安计划着今后的每一步:“公司预计五月份投资成型燃料加工,项目已上报市科技局,申请省13115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产业化及陕南突破发展专项项目。征地10亩,将建成年产万吨成型燃料和5000台复合气化炉生产线,对回收的垃圾加工成燃料。项目实施后年销售额达800多万元,利润实现300万元,提供社会就业岗位50个,年处理废弃物及城市生活垃圾20亿公斤。形成生产、销售、免费维修、回收废弃垃圾、提供原料一条龙服务体系。”近日,刘传安忙着完善气化炉外观设计,进行推广试点,逐步打入市场。
- 上一篇:马赟深入计生局教育局检查指导学习实践活动[ 04-21 ]
- 下一篇:旬阳“三级联动”抓调研[ 0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