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赵湾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战略,主攻“烤烟、蚕桑、畜牧”三大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基地有规模、多种经济成体系、后续财源有潜力的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新格局,奋力冲刺全县农业强镇。2008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2亿元,财政收入5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12元,净增684元,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分别较上一年增长34%、82%。
立足镇情实际,准确定位发展思路。赵湾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农业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92%以上,农民是镇域内最大的社会群体,要保持农村的稳定,就必须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能不能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是关键所在。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实际,响亮提出了“强烟、壮畜、兴林果”的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在烟草、蚕桑、畜牧产业上做文章、下功夫,使三大产业规模越作越大,不仅让农民腰包有了钱,而且也推动了村级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仅村级公路一项,全镇14个村、1个社区,已修通村级公路的村达到14个,1个村正在修建中,其中硬化通村路12条120余公里,让农民成为受益的最大“赢家”。
突出规模效益,实施“一村一品”带动战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慎重把握镇情,按照“产业化开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基地化生产”的产业发展思路,在发展方向上,坚持以基地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在发展烟、桑、畜产业当中,突出规模效益,变“小而全”为“大而专”,通过舆论引导、抓点示范、倾斜扶持等措施,培育千亩以上的烤烟大村11个,10亩以上的大户810户,20亩以上的大户36户;蚕桑大村3个、大户35户;畜牧重点村8个,百头以上良繁大户2户,出栏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140户,充分发挥了“一村一品”大村大户带动作用,突出了规模效益,促进了烟、桑、畜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基础。
强化“龙头”意识 ,做强烤烟产业。烤烟是赵湾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也是赵湾的“品牌”。赵湾发展烤烟已有20多年的历史,96%的烟农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连续多年产量产值位居全县前列。但由于多年的重茬导致病虫害频发,以及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使烟农的效益增长缓慢。面对这些问题,该镇一是坚持基地化生产,突出以专业村、专业户为重点,在保证面积的前提下,压缩种植烤烟农户,把烤烟生产集中到土地自然条件好、专业化程度高的村组,集中到科技意识强且有一定生产经验的农户;二是依靠科技,提质增效。在抓好常规生产技术的同时,一方面加大配方施肥力度,在确保亩施1袋专用肥的基础上,根据地力适当增施氮、钾、饼等肥料,以提高烟叶的内在质量;另一方面加大烤炉改造力度,全镇烤炉改造合格率达到98%以上,以此提高烘烤质量;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和市场形势的宣传,正确引导烟农自觉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真正达到依托市场、依靠科技,主攻优质,以质量增效益。全镇万亩烤烟,全部实现了地膜化、规范化,确保了烤烟产业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民增收中的优势地位。
注重合理布局,实现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实施“一镇三品”名牌战略,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在全镇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中高山以烤烟为“龙头”的“金叶”带,半山以下以蚕桑为“支柱”的“丝绸”带,旬河沿岸以畜牧为“特色”的“商品”带,使“三个经济带”互联互动,相互协调发展,因此,烤烟生产坚持“稳面积、攻优质、增效益”的要求,把宜烟区定在海拔600米以上大村,进一步调优布局,形成强大发展优势。蚕桑生产,抓住市场行情看好机遇,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在半山以下的村组形成集中优势,使优质桑园达到3000亩。畜牧产业以高质量、高效益为目标 ,加大科学育肥技术,形成了以旬河沿岸骨干村组为主体的畜牧产业基地村8个。同时,妥善处理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改良粮食品种,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增强土地抗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单位面积农业比较效益,解决主导产业发展与粮食生产之间的争地矛盾,通过加大春蚕种的发放力度,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力度,有效解决烤烟与蚕桑生产及其它相关产业之间的争地争肥等相关矛盾,确保主导产业的健康、稳步、协调发展。
强化服务意识,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为了确保农业产业“一村一品”工程健康、稳步发展。首先是实行一个产业落实一名主抓领导,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组建一批技术过硬的队伍,保证一线有过硬的干部抓产业。其次是充分调动职能部门的积极性,财政、金融部门做好扶持资金、贴息贷款的发放;供销及涉农部门组织农用物资的调运;产业相关部门组织抓好技术指导、生产服务,形成了一个齐抓共管,支持主导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再次是在各村(居)成立了产业协会,设立信息咨询站,定时定期组织群众召开培训会,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全面推广农业产业新技术,镇政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立产业销售网点,切实做到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使主导产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不断加快,实现了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的可喜局面。
“一村一品”初见成效,农民成为最大“赢家”。在农民增收工作中,以提高农民科学实用技术为抓手,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发展“一村一品”产业上。根据所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实际,以烤烟产业为“龙头”,拉动蚕桑、畜牧产业的大发展。特别是1996年到2008年的13年间,烤烟面积由8863亩发展到15000亩以上。截止2008年,烤烟产值累计达1.61亿元,实现财政利税3033.5万元,农民人均仅此一项增收9916元,每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以10-12%的迅速递增,烤烟净收入占到总收入的20-30%。在“一村一品”工程中,蚕桑、畜牧产业的发展,更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化格局的形成,成为农民增收又一动力源,2008年蚕桑收入150万元,畜牧产业收入30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毛收入2030元,净收入占总收入的50%。2008年度,赵湾镇农民收入专项调查,抽样的50户农户,总收入为139万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2.6元,约占16%,家庭经营收入104万元,占总收入75%,财产性收入3480元,占总收入0.25%,转移性收入12元,占总收入的8.4%。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比重为87%,二、三产业相对薄弱。以上情况表明,烤烟、蚕桑、畜牧产业收入地位非常明显,成为农民收入的当家产业和主要来源。
- 上一篇:兰滩战酷暑实施农网改造[ 07-02 ]
- 下一篇:棕溪镇党员干部观看电影受教育[ 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