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十大难题入手,严格整改,强化落实,成效明显。
着力解决“发展难”问题,打造工业“增长极”。面对工业经济遭受金融危机重创、发展艰难实际,以“工业200亿”工程为总揽,采取项目带动,融资拉动办法,稳步推进汉江蜀河电站、旬河大岭电站、桂花电站水电开发项目,日产4000吨水泥生产线、4万吨锌焙砂、1万吨钡盐及2000吨碳酸钡、金寨铁矿采冶生产线和360万千瓦装机火电厂、500吨蚕丝制品项目成为拉动工业突破发展的新支点;通过“安洽会”、“西洽会”平台,成功引进商贸项目“县超工程”、陕重汽1000辆专用车改装项目、年产3万吨球磨铸件项目,融资1.7亿元,项目签约和工程启动同步进行,成为上半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拓宽合作渠道,向省市申报23户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补助2.5亿元,贴息金额1857万元,为11户企业争取银行贷款11340万元,争取省财政贴息438万元。止六月底,已有9家停产企业恢复生产,33户规模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基本实现双过半目标。
着力解决“增收难”问题,培育农业“增收点”。以“农业30亿”工程为目标,按照“强基础、建基地、上规模”发展思路,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同重并举,全县种植烤烟13万亩、黄姜10万亩,饲养生猪1万头,建设1000亩特色林果示范村8个,建成仙河灯草沟、庙坪张王沟、关口大泥沟等5个木本油料基地1.4万亩;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投资387.9万元,改造中低产田710亩,兴建灌渠30公里,新增节灌2180亩;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00余万元,补贴农机5347台套,农机总动力达17.5万千瓦,农业生产中的耕整、排灌、稻麦收获、农副产品初加工等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50%、80%、60%、90%,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着力解决“就业难”问题,铺就民工“创业路”。面对金融危机深度波击,返乡农民工达8800多人的严峻就业形势,县政府出台《旬阳县创业帮扶贷款财政贴息实施办法》,在行政许可、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金融信贷、用地审批等方面给予支持;人事劳动部门联合农业、林业、扶贫等单位制定《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组织返乡农民工免费培训 6场,受训1600人次, 2150人通过招聘会在家门口就业,3100人通过技能培训有组织输出就业;县信用联社独避捷径,首家创办“信用共同体”,为授信户发放劳务贷款1.05亿元,为41名返乡农民工提供小额担保贴息贷款168万元,先后有74名下岗失业人员、277名返乡农民工成功创办经济实体,吸收剩余劳动力1800余人,实现了从失业到就业再到创业的根本性转变。
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架起干群“连心桥”。在稳步推进城镇医保、农村合疗制度的同时,针对城乡弱势群体治病难问题,出台了《旬阳县城乡医疗救助暂行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县内农村五保户、城镇三无户住院治疗按政策报销后,自付部分再由政府全额“埋单”,城乡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精神病人、重度残疾人员和重灾户因病住院治疗费用数额较大的,可向县民政局申请享受医疗救助,一次性救助最高可达8000元,降低了救助门槛儿、提高了救助封顶线,现已报销门诊及住院费580万元,筑牢了弱势群体健康防线。针对基层卫生条件差的问题,加快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布局规划,城关、张坪、蜀河、神河4个卫生院建设和麻坪、甘溪、棕溪、关口4个中心服务站建设顺利实施。全面启动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项目,使102名县内外孕产妇到院安全免费分娩。
着力解决“兑现难”问题,推行资金兑付“一折通”。伴随国家惠农政策的稳步实施,各项惠农资金能否及时、全额、安全兑现成为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为此,县政府制定了《旬阳县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折通”支付方式改革方案》,彻底改变由农民到指定地点凭证领取的做法,把13种惠农资金全部纳入县级“一折通”直接兑付到农户,进行封闭运行管理,杜绝了惠农资金截留、挪用、代领、拖延等现象,农民一折在手,可在省内任何信用社通取通兑,目前全县已通过“一折通”兑付惠农资金1.6亿元,受到农民普遍欢迎。
着力解决“贷款难”问题,捆牢信贷“共同体”。围绕“三保”重点,开展评级授信,组建信用共同体,加大信贷投放扩内需,是旬阳县从机制上破解“贷款难”问题的一大创新。由县信用联社牵头,按照“自愿联保、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按期还款”的原则,制定《贷款营销管理办法》、《农户联保贷款管理办法》、《城乡居民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对全县9.98万农户、1984户个体工商户及38家中小企业授信资金30.2亿元和3.4亿元,组建农户家庭信用共同体4.7万户、工商企业信用共同体721户,从根本上解决了因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瓶颈问题,今年元至六月累计投放贷款10.5亿元,同比多投6亿元,贷款净增加3.84亿元,分别比同期增幅255%和306%,带动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着力解决“出行难”问题,构建交通“大骨架”。“四面楚歌”是旬阳县交通运输的形象评价。针对全县道路基础设施落后现状,抢抓机遇,加快县乡道路硬化和桥涵建设,投资2个亿,新修乡道水泥路250公里,村道水泥路350公里,积极协调争取资金1000万元启动实施了“汉江浮桥”项目,江南路一期工程、甘溪别家沟大桥、麻坪二桥、十天高速公路连接线、吕河汉江大桥等一批重点工程陆续开工,缓解了交通压力,构建了开放的交通大骨架,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着力解决“用电难”问题,点亮农村“照明灯”。针对部分偏远村组接点线长、供电不足、用电困难实际,积极争取上级农电网改项目,投资458万元,启动实施9个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新增配变7台,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104杆公里,用电质量明显提升。同时,该县扎实做好电价改制调整工作,推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惠及用电农户6.5万户,赢得群众好评。
着力解决“通讯难”问题,建起互联“信息网”。以网络信息覆盖工程和广电村村通工程为抓手,加大边远山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通讯网络覆盖面,畅通山里群众和外边的信息联系。联通公司投资480万元,新建基站4个,实现重点项目建设信号全覆盖;县广电局沿“316”国道对吕河、构元等8个乡镇增设电视光纤接点12处,投资10万元拉通铜钱关乡有线电视信号,全县有线电视通村率达41%;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平台,28个乡镇建设村级广播室86个,65个村开通农技信息宽带,3400户农民实现了网上“冲浪”,70%农民足不出户可听到党的声音、享受到便捷的信息化服务。
着力解决“供养难”问题,撑起民生“保护伞”。建立“县有中心、乡有敬老院、村有安置点、户有并户包帮”的五保供养网络新模式,投资1600万元建成43所敬老院和集中安置点,集中供养2057人;投资2900万元,集社会福利中心、中心敬(养)老院、军人疗养所于一体的社会福利园区在建项目,可供养老人300名;总投资4700万元,即将建成的县社区服务中心、“三区”敬老院,将使全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70%,基本解决了五包老人的后顾之忧。
- 上一篇:旬阳百个“乡土项目”领跑全民创业[ 07-08 ]
- 下一篇:旬阳县重点项目投资实现“双过半”[ 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