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针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布局分散、集聚度低;企业知名品牌少,集约度低;产品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的“四少四低”现象,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大胆探索,破解了率先突破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
生态环保优先,为发展“护航”。针对旬阳正处于由工业化初期加速向工业化中期迈进的县情特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积极开展“三问”活动,决策者们一直认为要突破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高度重视环保。率先提出了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发展目标,组织专家编写了《旬阳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提出22个硬性指标和4个参考指标,先后投资4570万元,实施生态补偿和排污改造工程,关闭污染不达标企业4家,改造1家,完成COD减排259吨,SO2减排239.6吨,畅通“12369”环境投诉电话,形成了“保护—开发—保护”和“生态—经济—生态”的河源经济发展新模式。
低耗高效产业,为发展“定向”。围绕产业布局调整升级,依托后发优势,加快二轮产业培育,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在发展工业支柱上,强化新型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光伏产业和非物质性资源产业的研究和发展,做大做强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电力能源、烟草食品、生物制品五大工业支柱,力促完成工业产值58个亿。在农业特色产业上,主攻无公害蔬菜、特色林果、特色养殖,建设烤烟、蚕桑、畜牧、黄姜、林果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烟草实现产值1.5个亿,建成百万头商品猪基地,出栏70万头。在第三产业发展上,突出现代物流、生态旅游和新兴社区服务业。投资2000万元启动实施白柳、吕河、县城三大物流中心和蜀河、小河、神河三个物流集散中心,构筑物流信息平台,提高三产业的比重。
发展循环经济,为发展“提速”。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坚持循环经济理念,推进关联企业横向联合,上下游产品耦合共生。大力推行“畜牧养殖-沼气池-产业园”、“黄姜纤维(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纤维碳”、“秸秆-养牛-牛粪发酵喂猪-牛粪养鱼”和秸秆还田、间作套种、免耕栽培等农田内循环模式,催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文明嬗变。围绕节财、节地,大力引进烤烟新技术,改建节煤炉1.4万座,兴建堆积电烤炉750座,涌现养殖大户2640户,建成标准化圈舍16万平方米,80%牲畜实现圈舍饲养,共修 沼气2.18万口,改老虎灶台3.5万个。工业实行矿渣—煅烧—建筑材料、废气—回收—制酸、废渣—辅料—水泥、蒸气—余热—电能等多个循环经济链,循环利用产值达1.6亿元,造就了一批高新企业,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产业集约化,为发展“升温”。实施工业布局园区化,规划建设白柳生态工业园区和吕河工业园区,使“两园”成为招商引资的窗口。农业推行产业基地化,建设“三带”,即平定河流域、冷水河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带;双河流域山地农业示范带,借助“林权改革”,建设50万亩油桐基地,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强村大户战略,建设高效产业示范园区,培育产业强乡强镇。目前,已命名“一村一品”经济强村60个,今年创建10个,到2012年达到100个。积极推进“白柳镇-城关镇-吕河镇”三镇一体化建设大格局。围绕山水园林太极城建设,规划编制了12个城区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两桥两堤”绿化,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空间配置,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力争2020年县城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
- 上一篇:我县科学发展观广播电视宣传亮点频出[ 08-26 ]
- 下一篇:旬阳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 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