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旬阳七项举措为科学发展凝神聚力

作者:张常波 发布时间:2009-08-28 09:38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旬阳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围绕发展主题做决策谋思路,突出“七个增强”求和谐聚人心,一个“聚合力、大发展、求突破”的热潮在全县上下正在形成。
以工业“200亿”为龙头,增强发展突破力。立足县情实际,依托资源优势,以建设陕西金属材料加工基地和水火并重能源基地为龙头,把县域经济社会跨跃发展的突破口选择在工业经济上。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迅速启动汉江蜀河电站、旬河大岭电站、桂花电站能源建设项目,争取西北4000MW燃煤湿冷电厂破土动工,规划建站12座,装机70万千瓦,成为推动突破发展的新支点;筛选确定30个建设成后可实现200亿元年产值的工业重点项目,明确建设计划,落实包抓领导,完善考核办法,使商贸“县超工程”项目、陕重汽1000辆专用车改装项目、年产3万吨球磨铸件项目、60万担烟叶复烤项目、日产4000吨熟料水泥生产项目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顺利投产运营,元至六月,县域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2.7亿元,同比增长4%,成为上半年经济工作的一大亮点;出台《发展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工作计划》、《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指导意见》,编制完成城关、白柳、吕河三个工业园区整体建设组团详细规划,配套制定优化投资外部环境八项措施,健全完善工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力争三年后规模企业入园达41家,园区工业产值占到全县工业产值的60%以上,成为振兴旬阳工业经济的“集居地”。
以农业“30亿”为支撑,增强发展内动力。农业是工业生产的原料车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支撑。按照“壮畜、强烟、扩桑、优姜、兴林、稳粮”的发展思路,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强村大户”建设,壮大畜牧、烤烟、蚕桑三大基础产业,培育魔芋、蔬菜、林果三大后续产业,建设饲料加工、肉食加工、魔芋加工、桐油加工、黄姜加工5个年产值过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力争种植烤烟12万亩、蔬菜3万亩,发展魔芋5万亩、特色林果4万亩,出栏生猪100万头、养蚕8万张,培育产业重点示范村78个,实现劳务输出10万人,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确保主导产业产值达25亿元,农业总产值达30亿元以上。
以“一江三河”绿化为目标,增强发展持续力。山青水绿、生态良好是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坚持以生态建设规划为总揽,以汉江、旬河、神河、蜀河“一江三河”绿化为目标,加快推进北部中山水源涵养生态保育区,北部低山林特、经、采矿与水土保持生态区,中部河谷川道城镇、工业、农业综合生态经济区,南部低山林果、粮、采矿与水土保持生态区,南部中山竹、林生态保育区五大功能区生态环境建设,采取兴、栽、封、护措施,完成退耕还林34.7万亩,荒山造林24.1万亩,封禁管护196.6万亩,建设林果经济林8.8万亩,改造农田7.5万亩,绿化道路11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19平方公里,提高了森林覆盖率,筑牢了绿色保护屏障,确保了区域生态安全。
以“四位一体”城建为基础,增强发展扩张力。城镇是商贸流通的“聚散地”和“链接点”,是实现经济扩张的一个重要载体。按照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的城镇建设要求,加强老城古建筑修复与保护,改造民居和街巷,古城“阴鱼岛”风貌得以恢复;启动新城发展规划,在城区背景坡栽植侧柏23万棵、沿旬河堤插植金丝柳2万株、在观极路植种香樟树100亩,旬河景观步道、康华小区、丽都家园建设顺利,树立大型标语门牌12处,装设广告灯箱108个,新城“阳鱼岛”初建成形;加快镇村建设步伐,建成重点集镇14个,培育新村45个,新建居民点116处。一个以山水园林生态“太极城”为核心,以吕河—城关—白柳三镇一体化为主轴,以东区蜀河、南区神河、北区小河三线为副轴,以集镇、村庄、居民点为点状副射的“四位一体”城镇建设新格局打造成形,县域城镇化率达32%,从业人口达14万人,经济贡献额达24%,拉动作用明显。
以创建优秀景区为契机,增强发展勃发力。紧抓“双创”机遇,按照以天然太极城为中心,向东红色旅游、向南绿色旅游、向北金色旅游的“一点三线”旅游产业布局,着力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太极城中心旅游线突出抓好太极城、森林公园、滨江滨河水体景观、灵岩寺森林公园和城郊生态观光农业园等景点建设;东线重点抓好南羊山万亩草甸、禹穴遗踪、蜀河古镇、红军老祖等景点建设;南线重点抓好歪头山溶洞、铁桶寨原始森林等景点建设;北线重点抓好西沟瀑布、旬河群湖、水泉坪等景点建设。 力争到2012年建成AAA景区2个以上、AA景区5个以上,形成年接待游客50万人的能力,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以上,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文化创新为重点,增强发展软实力。文化是推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按照创旬阳特色、建文化大县、兴汉水文化总体规划,精心打造反映人民生产生活、体现河源地域特色、弘扬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着力构建精神家园。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组建戏剧、小说、散文、绘画、摄影、音乐等文艺协会11支,吸收会员600多人,出版文学专著50多部,获得各级奖励文艺作品100余件,为弘扬汉水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投入200多万元对旬阳文庙及博物馆进行修缮,普查登记县级文物保护点69处,馆藏各种文物近5000件,建成陕南第一家“民俗博物馆”;加快大众文化传播,积极开展文化“八进”、“三下乡”、“千人百场”演出、民歌民舞竞赛等活动,塑造动感人民,建设动感乡村,已建村民自乐班156个,开展文艺演出200多场次,印制农民教育系列读本16种8万余册,12个新农村建起“惠民书屋”,90%以上村设立了综合文化活动室,丰富了文化生活,凝聚了发展活力,扩大了旬阳对外影响力。
以党的建设为根本,增强发展保障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解决一切发展问题的“总钥匙”。建立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聘请专家把脉导航、党委集体研究决定的群众、专家、领导“三维一体”民主决策机制,确保所做出的重大决定既体现民愿、反映民意,又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进一步探索完善“阳光”选人用人长效机制,坚持公开、公正、竞争、择优原则,把完成重大任务、应对重大事件作为检验和考察干部的主战场,作为识别和使用干部的主阵地,采取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方式,两次选任领导干部102人,选拔储备科级后备干部173人,树立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积极推行绩效管理,建立起指标设置合理、评估方法科学、考核过程公开、考评结果公正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把考核结果与干部进退、工作津贴、评优创先有机结合,营造了有为才有位、干成事才有发展空间的激励导向,全县上下创一流、争先进拼夺氛围浓厚,为突破发展注入了不竭地源生动力。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