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边远贫困乡村路在何方

作者:王武臣 赵攀强 陈仪清 发布时间:2009-10-12 10:32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金秋时节,踏进旬阳县仁河口乡水泉坪,一幅现代版“桃花园”美景跃入眼帘:山上万亩林果挂满枝头,山下千亩稻田香气扑鼻,宽阔平坦的通村水泥路和清澈见底的水泉河相依相偎,镶嵌在两山一川中间,勾勒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美景,川流不息的运货车辆,欢声笑语的男男女女,无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幅丰收喜庆的山村景象。不论是耳闻,还是目睹,我们深深感受到的是仁河口乡发生的巨变。
——主导产业帮助农民增收。今年该乡种植烤烟1450亩,预计产值250万元。发放蚕种2600张、收入260多万元,实现人均发种量、张产量、产值居全县第一。3500亩板栗园、1600亩白果园、3400亩魔芋、2400亩油菜等成为无公害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圈厕沼园”一体化循环农业,286户“121”正大模式养殖示范户带动畜牧产业异军突起,生猪存栏达1.5万头、预计产值3000万元。千人劳务大军年均揽金2000万元。2007年,仁河口乡农民人均收入2153元,2008年达到2826元,今年预计人均增收800元,超过3600元。
——民生工程改善生活条件。近两年,该乡实现了“路、水、电、通讯”全覆盖。8条34.5公里水泥路打开了闭塞的山门,实现村村通路,50%的村实现了组组通路。建成人畜饮水工程15处,解决3500人饮水难问题,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对7个村实施了农网改造,提高了用电质量。先后建起移动、联通、电信基站7座,覆盖全乡1830户,750户安装固话,1/3的人持有移动电话。两个生态移民、一个扶贫安居工程、100户危房改造、368户房屋新建正在如火如荼进行。
——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和谐仁河建设。全乡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实现了校校楼房化,设施标准化,近两年中考名列全县前茅。年度农民参合率98%。计划生育工作以流动人口的组织化、人性化、法制化、自治化管理为抓手,以“新农村新家庭”创建为突破,实现了政策符合率、重点对象“三查率”、手术及时率均达到100%。建立定期矛盾排查机制,以人为本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近三年无一人越级上访,社会稳定,政通人和。
仁河口乡是一个边远、贫穷、落后的小乡,距离县城70多公里,全乡6900人,散居在海拔550—1250米之间,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资源匮乏,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如此贫困之地何以在短短两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之变化?这不能不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边远贫困乡村突破发展关键在科学决策
早在2007年9月,旬阳县委书记马赟就在仁河口乡召开了“水泉坪生态旅游研讨会”,提出了要倾斜扶持边远乡村发展的思路。2008年初,旬阳县政府县长邹俊杰在深入部分边远乡村调研后,明确提出了“倾力扶持边远乡村,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确立为全县突破发展的重要战略,决定把仁河口乡作为试点乡镇之一。
实施中,旬阳县委、县政府把“生态环境一流、主导产业明晰、基础设施完善、群众文明守法”,作为扶持边远乡村均衡发展的四条基本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发挥边远乡村生态优势,确保生态一流;要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培育骨干产业;要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分段治理原则,加大水、电、路、通讯等项目建设力度,使边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各部门要倾力支持边远乡村的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特别要在资金和项目上大力倾斜;最终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具体要求。
于是,“倾力扶持边远乡村,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工作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县委书记、县长先后多次深入仁河口乡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2008年9月9日,县长邹俊杰在仁河口乡召开的扶持边远乡村发展座谈会上,又提出了“头年搭架子,二年强基础,三年提档次,三年三大步,彻底改变边远乡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明确要求。
2009年1月9日,在中共旬阳县委第十三届八次全委会上,再次明确了“边远乡村是全县率先突破发展中的短腿,也是率先突破发展中的增长点,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在金融危机、市场动荡、人心不稳的特殊时期,更要特别关注和解决好边远乡村的发展问题。”从而使这一工作健康稳步推进。
启示二:边远贫困乡村突破发展需要部门倾力扶持
县委、县政府做出科学决策之后,县财政每年预算100至300万元扶持边远乡村建设。出台各种激励措施,鼓励群众积极投身于家乡建设;县直各部门积极行动,两年时间已捆绑25个项目2300万元资金真正做到了“倾力扶持”。
老促会帮扶仁河口乡水泉坪制定发展规划,两年扶持200万元修路、架桥。农业局指导发展“圈厕沼园”一体化循环农业,并扶持54万元建起286个“121”正大模式养殖示范户。林业局投资30万元绿化道路两旁。计划局两年安排200万元生态移民项目。扶贫办捆绑扶贫安居工程资金280万元。水利局投资420万元对水泉坪流域进行治理。国土局争取150万元土地整理项目。交通局投资230万元实施通村路项目。民政局投资130万元修建敬老院、活动室等。教育局两年投资100万元修建两座教学楼。广电局投资8万元安装数字电视、无线电传输系统及修建村广播室。城建局、旅游局花费30万元为水泉坪申报国家级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县卫生部门投资22万元用于村级医疗卫生建设。体育局投资2万元增添体育设施。环保局投入30万元建设“生态优美乡镇”。市县计生局投入100万元扶持水泉坪新农村建设。人劳局、科技局在仁河口乡开展了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农民科技培训。投资1800万元修建两河口至仁河口4.5米宽的通乡水泥路工程已立项,预计明年动工。
启示三:边远贫困乡村突破发展主要靠乡镇艰苦创业
仁河口乡党委、政府更是抢抓机遇,只争朝夕,自加压力,真抓实干。他们大力发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奋勇创先的精神,带领全乡人民群众按照“生态立乡、产业富乡、文化兴乡”的思路,以千亩蚕桑示范区、千亩烤烟基地区、千人劳务集中区、循环农业示范区、千亩魔芋种植区、千亩林果示范区的“六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水泉坪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建设”为抓手,奋力推进全乡突破发展。
为了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该乡实施了绩效考核制。大力推行学习月报制、工作督察制、阶段工作成效评级制,实行“一般工作考核制、特色工作奖励制、失误工作追究制”,强化干部管理、激发干部活力、提高行政效能。仅2008年绩效考核工作奖励干部8万多元,对3个村干部实行处罚。在群众工作上,注重宣传教育和典型引导相结合,干群关系融洽,党群关系密切,激发了干群内在活力,凝聚了各方合力,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为了提高农民素质,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该乡组织开展了新型农民教育活动,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致富技能,法制观念教育的同时,引导农民抢抓县委县政府“倾力扶持边远乡村,实现均衡发展”决策的机遇,准确分析乡情、认清形势,增强机遇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他们组建了新型农民教育宣讲组,每半月都要巡回各村宣讲一次,全乡培训农民达6000余人次。新型农民教育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投入地方建设的积极性,近两年拉动农民投资5000多万元。
经过干部群众两年来的努力,在全乡逐步推广普及了“圏、厕、沼、厨、园”五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全面实施了路、电、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拓展了社会事业发展,一个集特色林果区(千亩板栗、白果)、种植示范区(千亩油菜、水稻、魔芋)、养殖示范区(小规模大群体生猪养殖)、群众文化娱乐区(完善3家农家乐1家土特产和手工艺专营店)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初步建成。
乡党委书记刘连文感慨地说:“倾力扶持边远乡村,实现均衡发展这一战略决策,让一个十分贫困的边远乡镇在短短两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科学决策解决了世世代代想解决而又难以解决的难题。”

【责任编辑:xy_q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