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各镇快讯> 正文详情

赵湾镇王庄村“三招”成就历史蜕变

作者:刘晓波 发布时间:2009-11-04 15:50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王庄村位于赵湾集镇以北、旬河以东,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共1700余人。由于全村位于山区,又被旬河阻隔,交通的不便曾一度严重阻碍了全村的发展,生产物资和产品全靠肩挑背扛,生产效率极其低下。自2006年以来,全村在赵湾镇新一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实际,从新确定了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按照“苦练内功强基础、借助外力搞建设、立足实际抓产业”的思路开展工作,经过近4年的不断努力,使王庄村实现了历史的蜕变。
苦练内功强基础。一个村能否得到快速发展,“两委”班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庄村积极探索实践,通过“三型”转变促使村班子发挥好带头作用。一是工作“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由于地处山区,条件较差,村级的工作一惯按镇上安排开展,说一样干一样,工作被动,因而丧失很多发展机会。该村自2006年起全面提高工作主动性,主动为民办事,主动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主动争取项目,主动完成全村建设规划,通过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实现了工作从被动向主动的转变的同进也抓住了很多发展机遇,加速了全村发展。二是从“指导型”向“参与型”转变。由于劳动力等多方面的原因,以前开展工作、发展产业,村组干部大多是说的多、指导的多,自己干的少,没有发挥好带头作用,群众顾虑多。近年来,该村要求全体村组干部要认真参与到各项工作和产业发展中来,让群众干的干部们先干,而且要干好,结合实际条件,例如:该村支书就选择了发展烤烟,村主任、副村主任则选择了生猪养殖,而且年年都是受镇上表彰奖励的产业大户。其他村组干部也选择了主导产业,同时在各类建设中带头。通过村组干部积极参与每一项工作,排除了群众的顾虑,促进了工作的开展。三是从“行政型”向“服务型”转变。以前村里群众办事要找村干部,由于现在村大了,找人不容易,如遇到较忙还得推一阵,群众有意见,也损坏了村班子的形象。为解决这个问题,该村确定了村干部联组、组干部负责的为民服务责任,由村干部就近联系到组,由组干部具体负责与本组群众衔接,群众有事只要打个电话,联组的村干部和组干部就可以及时前往处理,遇较大问题再召开村班子会议讨论决定。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群众,实现了为群众服务目的。由于各种事情处理及时,干群之间沟通顺畅,群众的个人想法及与别人之间的纠纷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杜绝了越级上访现象,维护了社会稳定。
借助外力搞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广大山区农村最想搞也是最难搞的事,王庄村也一样。由于旬河阻隔,该村交通严重滞后,与外界交通只靠一座人行吊桥,2006年以前通村路也仅有5公里,有四个组不通路;移动通讯信号也是0覆盖;电力也仅仅能够照明。这样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全村经济的增强。2006年,新任的镇党委书记看到这种情况后,决定亲自包联该村,拉开了该村基础设施建设崭新的一页。时逢全县推行“三联共建”,先后有县政协办、移动公司、烟草公司等单位联建该村,不断地通过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推动该村基础建设。截至目前,通过各方努力,全村已建成通村路27公里,其中水泥路17公里,通组率达100%,新建成跨旬河汽车便桥一座;新建水窖90口,供水管网10000米;移动通讯实现100%覆盖,全面完成了农网改造;铜川市耀州区捐资15万元新建标准党员活动室一座。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有效改善了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拉动了经济建设的全面加速。
立足实际抓产业。由于王庄村面积较大,且自然条件各有不同。因此该村按照全镇的产业布局,将烤烟和生猪养殖确定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并进行分区发展。山上地多、光照好,确定发展烤烟产业,低山区地少、光照差,但水好,确定为生猪养殖区。烤烟产业主要在提质增效、培育大户上下功夫。该村是烤烟生产的老区,有近30年的栽植历史,因此部分烟农过于看重自己的经验,不愿接受新品种和亲技术,造成烟叶质量得不到提高,影响总体效益。对此,该村积极配合烟草技术人员逐户进行新品种和新技术宣传,带头使用新品种、新技术。同时还充分利用烟草公司的奖励扶持政策,调动烟农科学务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升烟叶质量,增加烟农收入的目的。积极引导外出务工农户及无劳动力农户将手中的土地向务烟户流转,促使形成烟草产业大户,提高集约化程度和规模效应。2008年,全村栽植优质地膜烤烟2000亩,实现产值377.8万元,今年烤烟面积达到2590亩,目前正在收购中,预计产值将达到480万元。生猪养殖主抓了品种改量和标准化圈舍建设。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引进优良种猪,建立受精站,改良商品猪品种。抓住国家对标准化圈舍的补贴机遇,大力推行标准化圈舍建设,实现圈、厕、沼一体化,防治产业发展对环境造成污染。2008年,全村生猪饲养量达8012头,出栏商品猪6170头,是2005年的3倍,20户新建了标准化正大圈舍。
至2009年,全村公路由2005的5公里增至27公里,其中水泥路17公里;各类电话由不足100部增至仅手机就近1000部;砖混结构房屋由30余户增至近10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00元增至2960元,用四年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