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创先争优树旗帜

作者:刘宗广 发布时间:2010-07-15 09:43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在重恋叠嶂的大巴山东段马鞍山下,座落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王院村,十几年来,在这平均海拔800多米、方圆16平方公里的贫瘠土地上,村党支部依靠创业实干带领55名党员1045名村民向贫困宣战,完成修路、拉电、引水、通信、建校、兴产业等艰辛创业历程,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不足400元提高到现在5482元,将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建设成为省内外闻名的新农村示范点,成功地实现了“一次创业”。村党支部也先后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旗帜工程先进党组织”、市级“升级晋档示范村党支部”和县级“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等殊荣。
    成绩与荣誉只能属于过去,今后王院村如何发展,成为村党支部一班人日思不解的难题。
    2008年春,王院村党支部象以前村内修路、拉电、建校时送“请帖”召开“群英会”一样,向市县镇相关领导、专家、技术人员送去了60多份“请帖”,诚邀各路能人共商王院村今后发展大计。各级领导专家通过实地查看、走访群众、共同研讨,为王院村量身绘制了2008-2012年发展规划,确立了以“支部创先、党员创优、群众创富”为主的五年创建目标。这被王院村人形象地称为吹响了“二次创业”的总号角。


弘扬三创:以人为本激活力
 

    为了推进“二次创业”顺利实施,王院村党支部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把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全体党员群众树立发展志气的首要任务,集中精力调动一切因素为推进 “二次创业”贡献力量。村党支部按照县委关于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奋勇创先”的“三创”精神要求,在全村开展以“支部创佳业、党员创事业、百姓创富业”的创建活动,要求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支部实施,由每一个创建对象围绕年度村组及家庭确定的重点工作,制定各自创建方案,在年初党员群众会上作出公开承诺,张榜上墙,年底由党支部进行测评考核,对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真正使争先创优成为每一个王院人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同时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为其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村党支部实行村上重大事务党员票决制,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先进性承诺制,建立党内关怀关爱机制,对于60岁以上的党员,在每年过生日时,由支部书记代表全体党员送去生日礼物;对于去世的党员,以支部全体党员的名意为其送献花圈;对于困难党员,送去党组织的温暖,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党员的工作热情,凝聚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目前在全村已涌现出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产业大户84户、“五带头”党员31名、科技示范户107户、“十星级文明户”243户、“好婆婆”43名、“好媳妇”48名,营造了浓厚氛围,率先形成了创业者有成果,创新者有发展,创先者有位次的喜人局面。
 

土地流转:产业升级民增收
 

    十几年的创业路,让王院村基础设施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助推王院人发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村2568亩耕地,其中坡地就有950多亩的现状,真正能用于产业发展仅有1618亩,人均占有产业耕地量不足1.6亩。如何实现王院村的再发展,不让农民增收的脚步停下来?村党支部经过深思熟虑,大胆提出了“走出王院看王院”和“跳出王院建王院”的新思路,依靠奋勇创先为王院村实现突破发展找到新的支撑点。
    村党支部先后在烟草、蚕桑、生猪等产业组建协会组织,使协会成员占总农户的90%以上,充发发挥协会在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作用。2009年,由村党支部牵头,协会具体组织实施,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走出王院在安康市汉滨区河西镇流转土地977亩,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种植烟草711亩、向日葵266亩。采取集约化经营的模式,以土地流转实现产业跨区域发展,形成了“家庭农场式”生产经营“四化”目标,即集约化种植、工厂化烘烤、专业化生产、信息化管理。同时组建了育苗、机耕、移栽、植保、烘烤、分级六个专业队,利用信息技术对土壤、气象、生产、收购进行全面管理,实现育苗、烘烤两头工厂化,中间管理专业化。仅烤烟示范园实现年产值170万元,全村人均增收1600余元,壮大村级积累5万元。今年,王院村进一步拓大园区面积,在汉滨河西、旬阳吕河两镇共流转土地1336亩,发展烟草产业,预计实现收入250万元,大大地发挥了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既为社会富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又带动了两地烟草产业的迅速发展。
    同时,为进一步支持群众发展产业,破解发展中资金难题,村党支部率先在全县建立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在村内办起了群众自己的银行。村上在上级扶持资金的基础上拿出30万元作为配股,发展会员302人,实现了农户100%入股。村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真正成为支持产业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平台。

创办企业:龙头带动求突破
 

    两年前,村党支部先后带着“两委会”班子成员、产业大户、优秀党员到杨凌示范区、宝鸡东岭村、华西村、大寨村等地参观考察,引导大家创新思维、转变观念、兴办企业。
    他们从杨凌引进了“868”红苕新品种,试种成功,该品种产量高,淀粉含量高,是做粉条的最佳原料,综合利用率高,渣子可用于畜牧发展。为延伸特色产业链条,走产销一条龙带动发展路子,全村组建红苕协会,年种植红苕800亩以上,发展协会会员160人。去年,他们按照“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起了“王院村食品有限公司”,让农户与公司签订合同,走上了订单农业的路子。通过红苕协会,实行统一收购,统一交售,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促进产品销售,促进农产品提升等级,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仅红苕种植年可实现产值16万元,全村人均增收150元。通过粉丝加工,预计该项目投产后年产值达到800万元。
    王院村村委会主任、红苕协会会长、食品公司负责人李光明介绍,以红薯淀粉、粉条为第一批产品,随后公司还将对玉米、大豆、芝麻、核桃、香菇、黑木耳等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成为当地特产推销外地。届时,不仅王院村,包括县内外的这些农产品都可以通过公司深加工后走向市场,真正实现龙头企业带动农民、集体双增收,实施王院村突破发展,今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8000元,村级积累可达到40万元。
    回顾十几年来王院人走过的艰苦创业之路,党的十六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村只所以有了长足的发展,得益于选配了一个团结务实的好班子,培育了一支敢干能干的党员队伍,培养了一批新型农民,是他们以干克难,战胜贫困与落后,把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面前”。
 

【责任编辑:徐斯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