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县文旅广电局坚持“文化兴县”战略,以巩固提高、创新发展全国文化先进县为已任,按照“抓重点、创特色、出亮点、争一流”目标,全面把握难题要点,着力创造工作亮点,使全县群文工作亮色突显。
——抓活动,促繁荣,城乡舞台百花绽放。按照“大型活动重点组织,节日活动普遍组织,阵地活动常年坚持”的原则和“全面安排、精心组织、广泛参与”的活动要求,做到政府带动、社会联动、逢节必动、城乡互动,围绕县委县政府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庆,先后组织举办了“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中央一号文件巡回宣传演出、“红歌廉曲大型合唱比赛”、“党旗颂”庆七一文艺专场、“水利杯”第三届农民文化节、“庆国庆”汉调二黄专场文艺晚会等有影响的文艺演出活动百余场次;全县各镇、各部门文艺演出队、乡村自乐班等年均组织开展活动千余场次,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达8万余人次,受益观众近30万人次,城乡文化活动高潮迭起,营造了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
——抓创作,出精品,文艺创作硕果盈枝。加大以舞台艺术为重点的文艺创作,创作演出了汉剧歌舞《旬阳颂》、话剧《同志》、音乐小品《社区办公室的故事》等舞台作品,积极参加省市调演并获奖;2011年县内组织举办及参加全国、省市各类征文、展览、文艺比赛等活动100余次,创作发表和展出文学、书美摄作品以及少儿艺术作品12000余件,在中省市获奖100余件,公开出版长篇小说《变迁》、《鸡心岭》及小说、散文、诗歌、音乐等个人作品专集10余部,制作《旬阳民歌》、《印象旬阳》、《兰草花儿开》等光盘1万余张。目前,全县已形成了百名骨干、千名会员、万名爱好者的文艺队伍。
——抓培训,提水平,群文辅导有声有色。充分发挥文化馆群众文化主阵地作用,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社会组织开展文化辅导培训。在镇村建立了50个示范点、10个艺术培训基地,仅2011年就深入镇、村辅导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达80余场次,辅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文化活动20余场次。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100余期,免费开展少儿书法、绘画、舞蹈培训班20多班次,义务培训学员2400多人次,培训基层文化骨干和文艺爱好者1100人次。通过培训,使乡村演出班社管理更加规范,水平逐步提高,各级兴办文化、参与文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活动越来越多,城乡群众文化影响越来越大,有效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的基本权益,使群众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活动,提升生活品味。
——抓保护,促传承,非遗保护卓有成效。全面开展以汉调二黄传承保护为重点的非遗保护工作,组织申报了《蜀河八大件》和《八步景》两个非遗项目,并入选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保护汉剧工作中,全力组织开展“四大工作”、实施“五个一”工程。全县命名了10名县级汉剧代表性传承人,聘任了5名汉剧辅导教师,在县城区及东区、南区、北区设立了7个汉剧传承保护培训基地,创编《旬阳颂》等各类汉剧节目10余个。城关、蜀河、神河、吕河、麻坪等镇分别组建成立了汉剧自乐班、汉剧皮影班社等,突出地方特色,活动开展经常。
——抓基层,强基础,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县文化馆、图书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群众文化主阵地作用,面向广大群众坚持开展艺术培训、图书借阅等活动,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博物馆自2009年免费开放以来,参观人数不断上升,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充分发挥了社会效益,达到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百姓的目的。组织实施了十个基层文化示范乡镇、十个乡镇文艺演出队、十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十个村民自乐班、十个农家书屋“五个十”创建示范工程和文化大院、文化示范户创建活动,并对10个文化大院和18个文化大戶进行了命名表彰,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得到拓展和延伸。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12766户,全县22个镇都建起村村通服务站。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铺开, 2011年建起了县级支中心、7个镇、2个社区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完成了309个村投影设备配送项目。“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全县22个镇均建成了综合文化站,90%以上的行政村设立了综合文化活动室,并能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主题文化活动、特色文化活动和各类培训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使基层文化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 上一篇:农业局严肃财经纪律整顿财经秩序[ 04-20 ]
- 下一篇:旬阳县水利局送健康知识到吕关[ 0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