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省级生态镇以来,旬阳县石门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班子会议研究部署,把重点放在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修复、生态宣传(文化)、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鼓足干劲,把握关键环节,积极开展省级生态镇创建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生态镇创建工作,该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载体,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抓手,以构建绿色家园和谐社会为目标,围绕“生态工业强镇、生态农业富镇、绿色产业兴镇、河源文化擎镇”的发展理念,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集镇五大板块为重点,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改善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打造绿色石门引领和谐发展为目标。狠抓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环境综合整治、着力将石门镇打造成为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在创建工作中先后制定了《石门镇创建生态镇规划》、《石门镇创建省级生态镇实施方案》、《石门镇创建省级卫生集镇工作计划》、《石门镇创建省级卫生集镇实施方案》,并在2011年顺利通过市级生态镇验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石门镇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一)加强领导、形成创建合力。省级生态镇创建工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事关石门镇形象,事关党委、政府的公信力,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了“全镇动员、全民参与、齐抓共创、巩固成果、争创省级生态镇”的奋斗目标,明确任务,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强化宣传,把创建意义和任务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形成齐抓共管、积极参与、人人重视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重点、靓化集镇环境。为充分发挥集镇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镇创建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集镇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着力强化绿化、硬化、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推进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4300余万元,修建集镇河堤1500余米,街道硬化1500余米,排污管道2条2400余米,街道两侧铺彩砖1500余米,栽行道树(香樟)1600余棵,安装路灯40余盏,修水塔1座,供水管道10000余米,新修垃圾处理池1座,修建富民大桥1座,124套保障性住房和集镇广场建设正在实施中。
(三)致力民生,绿化农村环境。结合本镇实际,一是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秧田坝至楼房河公路沿线住宅外墙立面粉刷,提高人居环境,新建秧田坝、曹家沟、崔家堡、王家坪、楼房居民安置工程,将高山、边远村民迁移到居民点,提高村民生活环境质量,减少资源占用;二是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对神楼公路及各通村水泥路全部栽植行道树;三是完成“四改三建”(改厕、改圈、改灶、改厨,建家、建园、建沼)和圈、厕、沼“三位一体化”工作任务,农村卫生侧新改造率达到90%以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解决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家禽家畜粪便污染农村环境问题,对垃圾清运、沼气建设等项目实行“以奖代补”,农村饮用水合格率达到100%,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完成圈、厕、沼一体化建设1300户,太阳能524户,灌装液化气1245户,节柴改灶达到95%以上,全镇当年造林2040亩,零星植树740亩,幼苗扶育7900亩。与此同时,该镇还切实加大了对生活垃圾处理力度,合理布局垃圾收集点,在秧田坝、白庙、谌家院、楼房河修建垃圾池4个,各村配备了保洁员、定期对垃圾进行清运,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污染问题。
(四)打造特色,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石门“贡米”绿色食品和魔芋基地为龙头,带动全镇有机农业发展,控制农药、化肥使用强度,共发展优质高产无公害“贡米”1300亩,露地蔬菜1500亩,药村4000亩,优质烤烟4000亩
- 上一篇:甘溪镇“三举措”精心部署“安全生产月”活动[ 05-28 ]
- 下一篇:桐木镇落实维稳高唱“数字歌”[ 0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