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为先。今年以来,旬阳县始终把关注民计、保障民生作为执政为民的“天字号”工程来抓,对作风转变年第二阶段查摆出的民生问题归类梳理,优先解决,帮扶困难群众和产业大户9600户,落实发展项目1100个,解决实际困难4500件,办实了一批群众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事好事。
“家门口”服务解决广大群众“办事难”问题。将民生保障的重点放在转变职能、方便办事、为民服务上,按照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次办结要求,先后成立县及部门服务大厅7个、镇便民中心22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224个,把服务窗口设在群众家门口,让群众到县镇村办事只跑一趟路、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只说一次话、办结一切事。县公安局服务大厅推出“事不过二”制度,群众办事第二次不能办结的,由受理民警上门办理;金寨镇便民服务中心推行公开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特色服务,真正做到一切从群众需求出发。今年以来,全县便民中心(厅、室)为民办理服务事项3.6余万件,解答政策、信息咨询5800余件,兑现惠民资金2亿元。
“一站式”服务解决弱势群体“就医难”问题。直面“医疗救助手段滞后、应急救助效果不佳、难以为贫困户分忧”问题,由县民政局牵头,对全县五保对象、“三无”人员、精神病人、低保及低收入家庭等特殊群体建立数据库,在县内3家县级医院、9个中心卫生院设立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窗口,患者就诊住院,仅凭个人身份证,在享受新型合作医疗或城镇医疗保险报销补助后,剩余费用按比例到服务窗口直接结算,其中五保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住院费用100%报销。目前,全县已有1153人次通过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享受到民政救助,兑付结算资金125.6万元,将“没钱能看病、有病能救助”的愿望变成现实。
“零距离”服务解决矛盾纠纷“化解难”问题。针对群众矛盾和邻里纠纷难化解、易反弹实际,坚持落实领导大接访、干部大下访、群众点名接访制度,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到矛盾多、情况复杂的地方面对面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倾力帮助群众解决各类矛盾和纠纷。同时,对已发矛盾纠纷,夯实“三定四包”责任制,即定联案领导、定联案责任、定具体承办人,包调查、包处理、包疏导、包息访罢诉,定期回访,解除怨气,严防苗头性事态转化升级。元至8月,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534件次,接待群众单访733人次、集体访34批471人次,受理网络信箱邮件263件,办结率、回复率分别达96%、100%,促使全县信访工作呈现出信访总量、个访数量、来信件数、集体访次数、越级访人数不断下降和信访形势明显好转的“五下降一好转”可喜局面。
“心贴心”服务解决偏远群众“住房难”问题。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把解决偏远乡镇、交通不便的高山群众住房困难问题作为重点,加快新村建设规划和生态优美民居设计,深入推进贫户下山、能人进镇、资源流转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大农村安居工程和城镇居民住房保障工程实施力度,累计完成投资4.77亿元,建设经济适用房200套、限价商品房506套、棚户区改造636套,发放租赁补贴103户、实物配租368户,建成敬老院(点)46座,集中供养2057人,在建移民小区和移民搬迁安置点76处。力争年底前,使全县4000户14800人偏远群众乔迁新居。
“无极限”服务解决生产发展“致富难”问题。把推动发展、增加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按照强基础、建基地、上规模发展思路,以农业园区建设为纽带,采取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办法,建立县级领导挂乡联镇、单位部门联村包组、党员干部包抓到户办实事工作机制,逐村制定发展规划,逐户落实发展项目,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平定河流域高效农业示范园、隆科现代农业示范园、小河龙王滩农业示范园、大北环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园等26个园区快速推进,辐射带动面积9.64万亩;发展烟叶12.33万亩,建设魔芋基地2.5万亩,新建设施蔬菜600亩。
- 上一篇:旬阳:在创先争优中迸发活力[ 10-16 ]
- 下一篇:何邦军在石门镇调研指导工作[ 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