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双河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陕南避灾移民”这一大好政策机遇,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创新机制,更新理念。积极做好扶贫开发,全力推进移民搬迁。采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群众自愿参与、各类资金捆绑使用、部门集中扶持”的办法,走出一条群众、政府、扶贫部门三满意的新路子,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奏响了最响最亮的音符。
坚定不移抓产业增收。移民搬迁的根本目的是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要想稳得住,就得帮民富。”如果没有促农增收的帮扶措施,搬迁户就会“因迁致贫,难断穷根”。为此,镇上在规划指导搬迁户建房安置的同时,同步考虑其入住后的长远“生计”,依托引领镇域经济发展的“优质烤烟、设施蔬菜、特色林果、生猪养殖、林下种养、绿化苗木”六大园区建设,因势利导为移民户搭建发展平台,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依托“雨露计划”、“人人技能工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学习载体,千方百计提高移民的科技水平和劳动技能,为移民户创业和外出务工创造条件,提高其自身造血功能,解决其在发展上的后顾之忧。
不遗余力谋民生福祉。“群众的需求就是党和政府的追求。”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和满意度,就是让搬迁户充分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所带来的温暖和变化。为此,镇扶贫搬迁工作组多方协调、积极争取,从安置点的基础设施抓起,解决好道路拓宽硬化、电力改网改造、饮水安全净化;从移民户的生活起居做起,配套扶持“户户通”电视、农村户用沼气、太阳能新型能源;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惠民政策抓起,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子女入学、城乡低保、农村合疗等各种奖励扶助政策的兑现和落实。
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扶贫先扶智”,“思想落后就永远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如何让搬迁户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得到同步发展,“既富口袋又富脑袋”。镇上通过组建农民自乐班、成立乡村文化大院、开展农民健身运动等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体节目,引导和指导搬迁户抛弃落后守旧的生活陋习;通过“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电影下乡等宣传媒介,为移民户学习法律政策、掌握生产技能搭建信息平台,逐步提高搬迁户的自身素质,树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风气。
“五化创卫”建美好家园。移民搬迁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就是让农村人也能享受城市人一样的生活环境。为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不良局面,镇上将移民安置点的卫生创建工作作为重点,借助全镇上下深入开展“创建省级卫生集镇、市级园林集镇”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健康卫生知识宣传,着力做好改厨、改圈、改厕、改池等工作,从做好安置点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五化工作着手,倾力为搬迁户打造整洁、卫生、生态、亮丽的宜居家园。
公开公正构民主平台。为了让移民搬迁这一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真正让该搬的能搬得出,该建的能建得起,镇上严格审查搬迁对象、公开政策补助标准;抢抓时间进度、规范建档立卡。并定期将建设情况张榜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同时认真听取和采纳广大建设者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其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人翁”和主力军作用。
三年来,双河镇凝全镇之智,举全镇之力,已顺利实现了鲤鱼、莲花、粮贸小区等八个安置点385户,1360人的“搬迁梦”。2013年又新规划了泰山小区、金盆两个移民安置点,计划搬迁150户,580人。勤劳质朴的双河人民,正乘着扶贫搬迁政策的大好机遇,沿着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大道,谱写着一曲“山变美、水变绿、天变蓝、路变阔、村变美、人变富”的壮美乐章。
- 上一篇:麻坪镇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 06-14 ]
- 下一篇:棕溪镇棕溪河大桥“深情一吻”[ 0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