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旬阳县各级党组织通过服务发展、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三种途径,找准党建工作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不断夯实党建基础,践行群众路线。
服务发展解民忧。该县积极探索党建组织工作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全面提升党建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一是增强发展动力。紧扣县域经济发展形势,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按照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不断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全领域覆盖目标。建立了“两新”组织工委,实现了“两新”组织党建经济的宏观管理。建立“工业园区”党委,实现了园区内企业党建区域化管理。建立离退休干部党的指导委员会,实现离退休党建分类管理;不断创新活动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在机关事业单位党员中,大力推行机关党员“便民服务先锋岗”、“亮牌示范行动”等活动,引导机关广大党员在经济发展中创先争优;在“两新”组织党员中,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明责任、做承诺、争先锋”系列活动,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引导党员当好“主心骨”和“排头兵”;在离退休党员中,组织离退休党员就近就地参观考察各种示范园建设、产业建设基地等,调动离退休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热情。二是凝聚发展合力。围绕发展选优干部和配强班子,不断提高干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选拔“经济型”干部,配强“发展型”班子,培育“高素质”队伍,真正把能干事、会干事的优秀干部选拔进领导班子。注重加大对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力度,增强班子活力。同时,采取大规模干部集中培训、一线锻炼、跟班学习、上挂下派、岗位轮换等方式,加强对干部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努力提升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服务群众暖民心。该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找准民需、解决民困、倾听民声、强化服务、促进发展。一是建立健全为民服务机制。该县从2010年开始建立了“县级便民服务大厅为龙头,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为基础,部门便民服务中心为补充”的便民服务体系,形成了县、镇、村“三位一体”便民服务平台,推行“一窗受理、全程办理”的“一站式服务”,构架了全覆盖便民服务网络体系。完善便民服务各项规章制度,对办事群众提供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为“残老弱病孕”等人群开设绿色通道,优先提供方便,简化办事程序和手续,不跑冤枉路。二是努力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坚持实行县级领导接待群众日制度。县级领导轮流在信访接待大厅接访群众,倾听群众诉求,现场进行办公。积极搭建网络问政平台。绝大多数的单位都建立了自己的行业网站,建立网上信访平台,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回复办理。实行社会监督员制度。聘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作为社会监督员,监督干部依法正确行使职权,并通过他们了解基层群众的意见,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问题。三是建立结对帮扶机制。组织全县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与318个村(社区)和困难企业结成帮扶对子,所有的县级领导挂镇联村、包企联项,每人联系5户困难户。科级领导干部每人至少联系3户困难户,每月走访群众不少于10户,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不少于3件。每名干部帮扶一名困难职工或一户农村贫困户。通过结对帮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服务党员顺民意。该县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积极为党员提供锻炼、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党组织服务党员水平。一是强化党员教育管理。选派优秀的年轻党员干部到村、社区党组织担任“第一书记”和经济发展指导员,选派120多名党员干部担任非公企业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处理实际问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党员深入到村、社区了解民情民意,从医疗、就业、教育、扶贫等多方面帮助解决群众困难,转变了工作作风,推动了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二是对党员进行人文关怀。对不同类型的党员实行分类管理和人文关怀。困难党员,该县建立了困难党员信息库,设立“党内关爱帮扶基金”,切实关注困难党员的生活、家庭和子女教育等切身问题。流动党员,加强流动党员支委联系制度,定期通过电话、信件与流动党员进行交流沟通,切实关注流动党员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问题。无职党员,推行机关事业单位党员结对帮扶制度,给他们送项目、送资金、送技术、送信息,让他们充分发挥双带作用。在职党员,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断给他们充电,开阔视野。离退休党员,建立党员一联一的结对制度,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各类老年性文艺活动、参观各类基地,充分发挥他们在的余热作用,也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盼。
- 上一篇:旬阳县创建第二轮省级双拥模范县召开电视电话会[ 03-18 ]
- 下一篇:旬阳召开政府法制与行政审判联席会议[ 0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