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让总理放心 让人民满意:旬阳10万劳务大军怀揣技能闯天下

作者:贾经博 发布时间:2014-03-26 11:50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你在外面打渔,海上颠簸很辛苦。你给家里增加了收入,也给国家做了贡献。你们农民工不光是家里的功臣,也是国家的功臣!”今年1月27日,家住旬阳县小河镇金坡村的杨秀峰荣幸的接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从自己家里打来的电话。
   
    当年,26岁的杨秀峰怀揣打工挣钱的梦想在浙江省奉化市莼湖镇桐照村安顿下来,在这个“中国第一渔村”一干就是十多年。凭着他的实干和勤学,现在已是一艘渔船上的副轮机手,年薪8万元。今年底,杨秀峰打算在老家建一座新房子,让父母和女儿住进新家。
   
    杨秀峰只是一个缩影,旬阳县常年有10万劳务大军走南闯北,挥汗祖国各地,成为家庭致富和社会发展的功臣。2013年,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67万人,其中有组织转移就业近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超过12亿元。
   
    外出务工:一把致富的金钥匙

    家住仁河口镇枫坪村的陈立最初在河南金矿打工挣钱,使他逐渐熟悉和掌握了矿山经营中的一些门道和技术,加之个人勤劳踏实,逐步发展到带几十个人的大领班。随后又承包了当地的一个金矿洞口,当起了金矿“小老板”,由于他懂管理、善交际、讲诚信,实力一天一天变大,资金也日渐雄厚,通过几年来的艰苦创业,他现在已发展到拥有总资产300多万元,60多名工人的大老板。陈立致富不忘家乡人,每年在他矿上干活的仁河籍民工达50多人。这些跟随他在河南务工的农民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还纷纷在老家建起了新房,有了积蓄,还有10多人也成为拥有几十万元资金的小老板。
   
    在旬阳,像陈立这样的大小劳务能人有成百上千人,每年带出去的农民工就有四五万人。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工作,该县收集印发了《在外创业务工能人录》,搭建联系桥梁;定期召开座谈会,加强深层次交流沟通;定期召开劳务洽谈会,为双项选择搭建中介平台;发挥名人牵动效应,全面提升劳务输出工作层次;开展技能培训,使劳务产业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真正实现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输出一批、富裕一方”的目的。劳务收入,使旬阳数以万计的农户脱贫致富、供应孩子上学、建新房、做生意,使他们改变了延续千百年来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
   
    返乡创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甘溪镇的龙翔洲,1996年从陕西卫校药学专业毕业后,先后在西安、宝鸡等地创业打拼11年。2007年注册成立了宝鸡沃华天康商贸有限公司,公司员工达到百余人,年度净收入达200万元。2010年春节回家,恰逢县镇正开展“春风行动”和“就业援助月”系列活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扎根家乡,把农业产业建设作为二次创业的起点,引领群众致富,成就更大的梦想。
   
    2010年3月,旬阳县仕翔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甘溪镇社区二组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吸纳会员60人。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开始着手筹建仕翔现代农业园区。园区一期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占地100亩的万头商品猪场,去年底出栏生猪2500头,产值达到500万元。园区二期工程,规划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一条,完成核心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设施农业、生态观光、农产品加工、休闲度假等项目综合开发,全力打造“畜沼园”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带动周边300余农户从事设施蔬菜种植和加工,解决乡亲400人的就业问题。
   
    旬阳籍外出务工能人何升义、李桂琴、刘清军等返乡投资上亿元,在仙河镇、白柳镇、甘溪镇从事经济适用房开发,助推城镇化建设和农民进镇落户定居。该县每年组织相关干部分赴河南灵宝和洛阳、河北保定、新疆乌鲁木齐等劳务基地,召开务工协会会议,同他们进行座谈,推介家乡创业的资源空间、项目和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带着资金、技术、设备和先进的观念回乡创业,返乡投资兴业成为该县创业大干浪潮的一道亮丽风景。
   
    回报家乡:一张烫金的名片

    仙河镇务工能人杨荣平,斥资60余万元,建成黄泥沟村跨仙河大桥一座,该桥的建成惠及一河两岸3000名群众的生产生活,同时吸引了30余户集中搬迁安置。仙河口村外出务工能人共同投资80余万元,建成仙河口村跨仙河大桥,彻底改变了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外创业能人张修强投资10万元,修通了西沟口至寨垭子砂石路5公里,解决了200余户800人的交通运输难问题。仅去年,像赵永明、徐荣茂、何治军、李根本等一批仙河籍务工能人捐资助学改变家乡学校面貌就达210万元。此外,他们还在旬阳中学救助了6名困难学生,并在春节期间组织专场文艺演出回馈家乡父老。在旬阳,像他们这样的外出创业能人关注家乡发展、热心家乡建设、真情回报家乡的事迹举不胜举。
   
    仙河镇、蜀河镇是旬阳县的两个劳务输出大镇,每年输出劳动力超过20000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5000元。他们通过互相关爱、彼此帮扶、精诚合作共同致富的“仙蜀精神”成就了一大批劳务公司老总、成功企业家、城建能工巧匠,仅仙河镇外出务工人员已注册自己的公司就有60余家,在西安、宝鸡、汉中、山西、青海等地建立了稳固的劳务基地。他们被誉为“骑着单车提着瓦刀进城、鼓着腰包开着轿车回家”的“仙蜀现象”。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