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旬阳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作者:尤世明 发布时间:2014-10-27 08:43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随着陕南循环发展的科学定位,旬阳县抢抓政策机遇,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山林经济,培育生物资源型产业链,打造农民增收新亮点。
    旬阳山林资源丰富,据林业部门统计,全县林地面积396.97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74.8%,森林面积253.41万亩,退耕还林地34.67万亩。近几年,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大量劳动力脱离农业转移二三产业,农村林地资源要素得以释放,山林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旬阳抢抓有利时机,因势利导,通过科学规划,强化宣传,狠抓服务,因地制宜,围绕“畜牧、魔芋、中药材”等产业,着力培育典型,推进以林下种养为主的山林经济蓬勃发展。一是林下立体种植模式。利用退耕还林地和房前屋后林地发展商品芋种植和种芋繁育,可有效规避困扰魔芋生产的病害难题。目前,全县以十个基地镇为重点,建成桐木岔园、棕溪华峡、白柳十里洼等林下魔芋百亩示范点24个,带动全县发展林下魔芋2万余亩,占全县魔芋发展总面积5.82万亩的34.4%。利用退耕还林地种植白芨、柴胡等中药材,全县发展1.59万亩(不含黄姜)。利用疏林树枝在林下种植香菇、天麻、猪苓等,处于零星发展阶段。二是林下养殖特色模式。以林下养鸡、养羊为主,种养一体,循环发展,近两年发展迅速,大场大户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目前全县已建成城关南黑山、麻坪五龙山、赤岩鑫绿林等存栏1000羽以上规模林下养鸡场33个,较2010年净增23户,大户饲养量由2010年的21.5万羽,增加到现在的47.42万羽,翻了两翻;累计建成标准化鸡舍3.57万平方米,开发利用山林面积3838亩。发展年存栏50只以上的林下养羊场118户,较2010年净增111户,大户饲养量从2010年的2501只增加到现在的24083只,累计建成标准化圈舍4.04万平方米,开发利用山林地75017亩。发展年存栏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21户,养殖总量达877头,累计建设圈舍面积18545平方米,开发利用山林面积5435亩。三是园区化推进模式。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着力推进传统林下种养业向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山林经济方向转变。围绕“畜、沼、芋”、林禽(羊)等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全县规划林下经济园区10个,总规划面积23000亩,核心区6400亩,示范基地16600亩。白柳新森林(林下中药材)园区已建成科技研发转化管理、储产销、现代农业示范三个功能区,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格局,流转土(林)地5100亩,建成中药材示范基地3500余亩,还上马了1100万瓶拐枣解酒饮料建设项目,拐枣籽远销印度,园区首次实现了中药材出口。城关南黑山(林下养鸡)、麻坪五龙山(林下养羊、养鸡)园区被命名为县级现代农业园区,新森林园区被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鑫绿林(林下养鸡)、岔园(林下魔芋)等一批林下种养现代农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引领着全县山林经济发展。四是合作组织带动模式。全县与林下种养产业有关的龙头企业有2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1个;林下种养专业合作社有120个,其中百强社2个。这些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与农户建立了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年带动8000多人发展林下种养产业。城关兴农种鸡厂,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和“六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回收、统一品牌)合作方式,辐射带动全县5个镇620户养殖户发展绿壳蛋鸡养殖,年出栏40万只以上,户均年收入20000余元。林下经济发展实现了“一亩林地,两亩收益”的效果,产值已到1.3亿元以上,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林下养殖,生“金”长“银”。“山上果,坡上鸡,池中鱼,林下经济助致富”,该县不少农民瞄准了林下经济发展的良好前景,承包荒山种植经济林,或在树木底下做起了新文章,把过去圈养肉鸡发展为放养“山鸡”。构元镇羊山养鸡合作社理事长王芳强说:“林下养的鸡肉质好,价格高,好卖着呢!昨天卖的那400只土鸡,只喂养了145天,就净赚4000多块,林中养鸡是一条致富的好路子。城关镇青泥村与兴农种鸡场合作,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大力发展乌鸡特色养殖,仅用两年时间便新发展规模养鸡场20个,存栏量达9万多羽,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6.5%。石门镇周益斌今年在去年试种蘑菇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扩大种植规模周老伯有一天的蘑菇菇产量达88公斤,收入968元。他对笔者说:“我们这些在家的老农民也能在果树下发财,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

【责任编辑:魏代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