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里,漫步在316国道庙岭段,街巷规范整洁,车辆行停有序,村容清新靓丽;走进乡村院坝,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通村公路蜿蜒平整,美丽的新农村尽收眼底。今年以来,城关镇以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农村、幸福农村、和美农村为目标,致力于把汉江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变为更新群众观念、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品质、提升社会文明的过程,全镇美丽乡村的路子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精彩。
抓“整容” 乡村环境美如画
高举绿色“生态牌”,村容村貌换新颜。该镇从清理“三堆”(粪堆、垃圾堆和柴草堆)、治理“三乱”(乱搭建、乱堆放、乱贴画)入手,下硬功夫治理脏乱差,开展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清理“脸面”的“整容”大行动。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消除盲目性、随意性,该镇针对特殊地域和人口众多且稠密、建设项目集中发展、工作难度大的特点,不等不靠,积极采取措施,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逐点逐段排查、整改。已对全镇旬河两岸及汉江两条较大的支流唱郎沟流域和三涧河流域以及乱滩沟、松木沟、磨沟等地域开展全面的整治工作,共清理、清运、掩埋生活垃圾1200余立方,动用民运车辆280余台次,建垃圾房42处,建垃圾台16处,配备小垃圾箱120个,移动垃圾池18个,垃圾清运车12台,配备保洁员16人,农村片区垃圾乱倒、乱放现象得到彻底改观。
如今,每逢傍晚,草坪社区的群众来到民乐园,散步拉家常,跳舞忙健身,悠闲自在、其乐无穷。年过六旬的梁大妈说:“过去,大伙儿聚在一起,没有一个场地;现在,我们七八个老姐妹在一起跳舞,既锻炼了身体,又亲近了邻里关系,环境好了,我们的日子也过得舒心了。”
抓治理 源头破解大难题
从最头疼的垃圾抓起,探索管理新模式。该镇推广了“户收集、村转运、镇处理”的新模式;同时,针对分散村庄的实际,推行每10户一个垃圾桶、每50户一名保洁员、每组一个垃圾收集车、每村庄一个垃圾房、每河段一个“河长”的“五个一”长效管理机制,镇财政还拿出资金,设置了20多个公益岗位,专门负责村庄保洁和垃圾清运。
从最难管的污水处理抓起,实施分类整治。该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整治、示范引导,花钱少、效果好,解决了村庄污水横流的突出问题。耗资240余万元,修建大型污水集中排放池1座、各型排污管道5200米,此工程建成后可解决260余户的污水直排。污水集中排放治理工程的建设,必将为治理农村污水排放整治工作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全镇上下通力协作,艰苦奋战,目前整个县城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农村片区316国道和江河两岸无明显白色垃圾,汉江水源地环境得到了明显改观。
从最脏的粪便污染抓起,促使变废为宝。该镇下大力发展沼气工程项目,目前,全镇累计建成了沼气池100余口;在农村片区强力推进旱改厕工作,多方面争取项目支持,现已完成旱改厕480座,修建单户或联户简易化粪池320座。
大整治 积小为大启示多
领导重视才能持之以恒。镇党委书记周优存十分牵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每次下村调研,首先查看村容村貌,协调解决农村污水处理、植树绿化、垃圾清理等问题,并亲自挂帅,担任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专题部署,定期督办。镇上领导的率先垂范,凝聚了力量,形成了环境综合整治的强大动力。
转变作风才能惠及民生。整治农村脏乱差,最大的受益者是群众。实践证明,整治农村环境不仅是“面子”工程,更是干部作风的转变、执政能力的考验,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才能找到“短板”、赢得民心、聚集民气、提高效能。
整合项目才能加大投入。该镇以项目为支撑,坚持“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则,将农业、环保、扶贫等涉农项目资金进行优化整合,上下联动,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镇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村组参与,避免了脏乱差回潮。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变的是陋习,带来的是新风,推进的是文明,受益的是群众。改善环境赢得了民心,整治环境提升了执政能力,锤炼了务实新作风,全力打造富有城关特色的美丽乡村,为实现投资人居两相宜、环境吸引力走在全县前列,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 上一篇:神河社区小广播成为农村工作“好助手”[ 10-29 ]
- 下一篇:构元镇土地确权动员会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1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