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红军镇活跃着这样一批农民,他们不再一味地遵循传统的种养模式,而是创新思路,借力各显神通,那些原有的“土味儿”逐渐淡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新的生力军。
利用信息引农富。“今年,我家的几千斤魔芋全部售完了,比去年多赚了几千元呢,这全靠网络技术拓展了我们的销售渠道。咱镇上干部还上门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在网络进行宣传和销售。”茨坪社区“魔芋大户”詹成秀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该镇积极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以电脑、电话为载体,“两电合一”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打造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装上了“千里眼”、送去了“顺风耳”,有效解决了农业信息服务的相关问题,为农民增收又添了一个“好帮手”。
怀揣技术敢弄潮。中湾村青年农民戴胜平,利用自己焊工技术在各地打工,年收入近3万元。目前,像他这样怀揣技术外出务工发“技术财”的农民,在全镇已有1000余人。
为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该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期分批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种植、养殖、家电维修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外出农民工牵线搭桥,提供平台,使大批农民掌握多项实用技术,一大批“知识型”、“科技型”农民脱颖而出,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过上了好日子。
科技培训请进来。该镇庄院村村民李奕庆在县、镇技术指导员的帮助下,今年种植的黑木耳比去年多产1千多斤,增加收入2万余元。“要不是有技术员的指导,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效益呢?这都是‘科技培训工程’带来的好处啊!”谈到此事,李奕庆心里就乐开了花。
在科技培训中,该镇除了把科技信息送上门,还把农民朋友请进科技培训的门。每年农林水站都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分门别类地对农民群众进行全方位指导,讲解农副产品栽培管理的技术要点、管理措施与相关技术,深受农民欢迎。
- 上一篇:赵湾镇把农机安全知识带到百姓家[ 01-15 ]
- 下一篇:神河镇作风转变巧借“天眼”树形象[ 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