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村水泥路建设是改善和优化全县公路网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群众所盼、百姓所需。为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题,近年来,赵湾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力争项目,建成了一百余公里的通村水泥路,通村公路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该镇处于山区,山高坡陡,依然还有部分村存在晴通雨阻的出行难题。2014年,在上级各部门的帮助和该镇自身努力下,将建成17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建设工程,其中白杨坪村7公里、中沟村6公里和王长沟村4公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该镇经济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
上下齐心促建设有序进行
严把工程质量关。为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使百姓安全出行,必须在建设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在建设过程中,党委书记、镇长多次到施工现场查看建设情况,从路基建设一直到路面铺设,每个环节都要求做到实实在在、扎扎实实、认认真真,避免出现偷工减料、麻痹大意现象。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路基就是一条路的基础,也是整个道路建设的关键性环节,基础打牢了,后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分管领导、包联干部每天到施工工地进行监督、督促,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基础上确保建设质量,对质量不达标的地方要求施工方认真查找原因,及时修改补救,做到早发现、早整改、早落实。
干群齐心促发展。干部群众深知通村公路建设工程来之不易,更清楚对于他们来说意义的重大,在道路建设中,村组干部积极协调配合,前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提高群众思想认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引导群众“顾大家舍小家”,促进水泥路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对施工方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把好各个环节的质量关,打牢基础,尽早解决出行难题,推动全村经济大发展。
群策群力解决养护难题
近年来,通村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大部分村都铺设了水泥路面,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晴通雨阻的通行难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道路都出现不同程度地损坏,无法正常通行,2014年9月的连续降雨,就导致各村多条道路被损毁,除自然原因外,主要还在于通村公路的养护不到位,为延长通村公路使用寿命,解决养护难问题,该镇下大力气寻找破解方法,发动干部群众共同献计献策探寻养路秘诀。
转变“重建设轻养护”思想。公路“三分靠建,七分靠养”,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宣传力度,让群众明白通村公路是致富路、小康路、发展路,从领导到群众上下一心,形成公路养护管理的共识,做到“重建设更重养护”。
党员积极带头争当养路模范。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该镇在全体党员中广泛开展“五带头”、争当模范共产党员活动,党员们积极参与,首先带头争当养路模范,积极响应支部号召参与养路护路,主动修补损毁路段,及时清理路面淤泥、路边杂草,其中不乏六七十岁的老党员,一位70岁的老党员说:“政府给我们修了路,做了好事,我们自己得好好珍惜、爱护它”。同时,党员们还一起认真分析造成道路损毁的主要原因,借鉴经验,学习科学养护方法,使养护工作真正有实效。
群众热情参与养路护路队伍。广大群众在党员带动下,自觉树立起“自己路、自己养、自己用”的意识,并进行义务监督,部分村民自愿加入养路护路志愿队,专门负责路面清洁、路基养护等日常养护工作,及时对损毁的路段进行修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减少养护成本。
通村公路建设一直是制约各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走访群众时被提到次数最多的事,路修好了,关键还得靠“养”,而且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养”,才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才会更好地服务于群众,使百姓们逐步脱贫致富,从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繁荣。
- 上一篇:赤岩镇重拳出击下茬整治社会不良风气[ 07-03 ]
- 下一篇:神河镇开通“平安神河”公众微信传递“正能量”[ 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