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脱贫攻坚快报(第五十九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9-09 16:14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第59期(总第五十九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6年9月6日

 

导 读:

市妇联主席刘珺到我县调研指导巾帼脱贫工作

石门镇:创新开展“双述双评”助推脱贫攻坚

神河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探索脱贫新路子

县农广校因需施教促脱贫

旬阳非公企业老总“两学一做”扶贫故事

 

市妇联主席刘珺到我县调研指导巾帼脱贫工作

近日,市妇联主席刘珺一行到我县调研指导巾帼脱贫及妇女创业就业工作。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刘爱军陪同调研。

在丰裕农业园区、新森林园区、惠农家庭农场调研时,刘珺实地察看并详细了解园区的产业发展及带动贫困妇女创业就业情况,对我县“园区+贫困户”的脱贫模式给予认可。

在爱君家政服务公司察看了解了家政培训及就业情况,并鼓励创业能人鲁燕要转变观念,加强对外联系合作,着力打造一个品牌化的家政服务公司。

在祝尔慷富硒食品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孵化园、巴山雪食品有限公司调研时,刘珺详细了解企业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及带动贫困妇女就业情况。调研时她对我县女企业能人在巾帼脱贫工作中做出积极贡献给予了肯定。

在旬阳烟厂调研时,她与一线女职工亲切交谈,并对企业妇女组织的规范化建设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她希望我县妇联要继续坚定信心,调优模式,用好用活扶贫政策,竭尽所能帮助创业女性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希望各企业在巾帼脱贫工作中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贫困妇女创业就业,早日实现脱贫致富梦。(梁辉侠 杜娟 供稿)

 

石门镇:创新开展“双述双评”助推脱贫攻坚

为进一步压实压牢脱贫攻坚任务责任,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水平,石门镇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思路,在全镇创新开展“双述双评”工作。

“双述双评”即双向测评。贫困户主要内容是:1、阐述发展现状;2、阐述脱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阐述脱贫意见建议;4、评议发展产业情况;5、评议落实规划情况;6、评议公民规范情况;7、评议需要评议的其他工作情况。包帮干部主要内容是:1、阐述落实措施情况;2、阐述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阐述下一步打算;4、评议政策宣传动员情况;5、评议落实帮扶措施情况;6、评议规矩纪律执行情况;7、评议需要评议的其他工作情况。

在“双述双评”工作中对包帮干部要求做到“三问”,即:问责发展实绩。每季度组织开展工作汇报由镇党委政府对照年度目标和承诺事项评价发展成绩,并将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记录在案,对考核落后的包帮干部实行倒逼提醒,对履职较差的包帮干部给予警示训诫。问计推进策略。实行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联村制度,联村领导负责指导和跟踪所联村承诺实施情况,根据各村实际进行“会诊”、“把脉”,着力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项目,提高发展水平。推动村干部动脑筋、想办法,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和推进措施。问询富民成效。说得好不如干得好,说出来不如干出来。干部到底行不行,最终还看富民成效。包帮干部必须找准被包帮户经济发展的路子,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双述双评”过程侧重“三问”,通过点评、问询、公示、反馈等环节,让广大群众担当“监督员”,落实了广大群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密切了干群关系。截至目前,全镇共开展“双述双评”36场(次),评出好、中、差干部各84、24、2人,被包帮贫困户评出好、中、差各659、383、54人。通过“双述双评”的开展,提高了包帮干部工作积极性,解决了贫困户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出现的“等、靠、要、缠、闹、比、逃”七大问题。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了预期效果。(魏万平 供稿)

 

神河镇:“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探索脱贫新路子

脱贫攻坚首战之年,如何解决好困难群众的增产增收问题,走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发展之路,促使贫困人口尽快脱贫摘帽,既是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是基层党委政府的应尽职责,这一理念促使着各级不断探索深层次、更加适应生产力水平的生产经营方式。神河镇“公司 +合作社+基地 +贫困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给贫困户指出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旬阳县国桦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神河镇2015年引进的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农特色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该企业一期工程完成土地流转80亩,建成食用菌养菌大棚2万㎡,包装车间800㎡、灭菌车间400㎡,生活办公培训等附属用房700㎡,购置生产设施设备20余套。2015年11月开始试装袋点菌,今年食用菌装袋52万袋,目前已完成投资1080万元,培育的52万袋食用菌已上市销售。

该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成立了旬阳县智桦农业合作社,吸收广大贫困户为社员,为贫困户进行鲜菇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对社员生产的鲜香菇予以回收、统一品牌、集中加工销售。同时公司建立自己的鲜菇产业示范基地,集中养菌,聘请了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科技攻关。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215万元,建设总面积600亩,其中建设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200亩,带动贫困户分散发展产业基地400亩。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鲜菇6000吨、年加工包装干品食用菌480吨,利用菌棒废料生产400吨生物炭的生产能力,预计实现年产值6000万元,解决贫困人口就业800人,帮扶带动100户以上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目标。(吴申意 供稿)

 

县农广校因需施教促脱贫

近日,县农广校根据段家河镇向庄村产业发展所需,聘请乐荣林、吴晓燕等4位专家进村开展了油用牡丹种植、魔芋种植,核桃、拐枣栽培及畜牧养殖技术培训。

为确保培训有实效,农广校在该村同时设置了畜牧养殖类培训课堂、种植类技术培训课堂、实践指导现场,农民根据自身产业发展需要,选择不同专业的课堂接受培训。培训结束后,镇党委书记黄以海、县委政研室主任陈守敏分别就“以秋补夏”工作、脱贫惠农政策落实进行了安排部署和讲解,包联该村的中国银行和农广校现场发放了秋季农用物资。

按照旬阳县农林科技局整体安排,近期,县农广校将以县委确定的首批脱贫村为重点,根据各村产业发展所需,与各包联单位共同开展产业脱贫培训。目前,分别与公安局、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等单位联合在仙河竹园村、蜀河小山岔村等村开展产业脱贫培训5场430余人次,发放《产业脱贫培训手册》1400份,油用牡丹、核桃、魔芋栽培等技术资料1300多份。(刘永爱 供稿)

 

旬阳非公企业老总“两学一做”扶贫故事

笔者随组下乡督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看到县城集镇、村庄院落普遍上演了推行非公企业家“亮身份、晒业绩、作表率”的脱贫攻坚“好戏”。人们感慨地说:“如今老板走出了大本营,广大穷人有指望拔掉穷根。”

用善举为贫困户“授之以渔”

过去的扶贫工作,主打的是“给钱给物”。“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启动后,一些非公经济人士则改变了扶贫方式,拿出善举为民“授之以渔”,拔掉穷根。

旬阳县鑫绿林生态养殖公司董事长屈政策,用“小山鸡”促成“大脱贫”。学习教育中,他主动包联了铜钱关镇天宝寨村9户贫困户,每户免费投放50只土鸡仔和2头山羊崽,这些贫困户年内能够轻轻松松挣回上万元收入。仁河口商会会长全贤友,充分发挥党员“服务社会、服务政府和服务会员”的作用,在产业发展中寻找商机,整合资金投资旬阳新兴产业,发动会员企业入股投资,计划3年内建成油用牡丹园1000亩。

绿富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慎稳,是一位年轻党员,他说:“‘两学一做’是解决我们民营企业许多党员不愿做善事、不想做好事的问题。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要脚踏实地引导和带动当地穷人发展产业,早日摘下穷帽子。”他在本镇早阳、檀木、金竹等5个村新建千亩绿色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园,有效解决了当地穷户脱贫致富“无门路有瓶颈”大难题。

靠诚意打造“金山银巅”

位居旬白二县交界处的棕溪镇陈河村,有一个“穷人的林业生产合作社”——旬阳县宝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这块深山老林里,住着52户人家,贫困户就有33户。理事长晏开霞筹资60万元,其余十几户农民以土地、劳力折算入股,建起了以种植桂花、银杏、紫薇、丁香、木瓜等绿化苗木为主的林业生产合作社。

平台搭建之后,社员们精心劳作,“能摇钱的树”染绿了一座座山头。晏开霞细细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眼下实际留存的苗木有100多万株,出售变现最低价值在800万元,按比例分红,户均可分得50万元之多。晏开霞创办“穷人合作社”的效应,不仅使贫困户脱了贫,更重要的是农户有了长效致富项目和产业。

旬阳县明文油脂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明文,在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之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所联的城关镇鲁家坝社区、蜀河镇七家洼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2000多亩油桐现代农业示范园,公司给贫困户无偿提供所需种苗外,每户一次性发给1000元的油桐建园管护费,使一批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拿真心回报“父老乡亲”

在棕溪镇黄土村张家院子,新建的移民安置住房工程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地梁施工及基础开挖,这是陕西金力源集团公司董事长马治文的扶贫“杰作”。

马治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他常说:“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企业健康发展的今天。我们要铭记党恩,知恩图报。”

今年3月,旬阳县启动了“脱贫攻坚非公企业在行动”工程,身为共产党员,马治文响应组织号召,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决定3年共向棕溪镇三个贫困村投资100万元,帮助建设贫困户移民安置小区,使特困农户安心、舒适、顺利住进“安乐窝”。这一举动,在县内外传为佳话。

“两学一做”开始以来,旬阳非公经济人士为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是党员的冲锋在前,不是党员的也主动“打头阵”。健兴魔芋食品公司董事长刘阳明、共合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加平、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智国、太平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尤文等近百名非公经济人士,所联村的扶贫投资均在百万元以上。(王元林 供稿)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