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79期(总第一百六十五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7年7月19日
导 读:
甘溪镇:“志智”双扶 助力脱贫攻坚
一样的贫困村,不一样的罗家坡
甘溪镇:“志智”双扶 助力脱贫攻坚
为切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甘溪镇始终坚持“扶贫先扶志,扶志更扶智”的扶贫思路,通过干部带头结对帮扶,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积极参与到脱贫致富的路子上来,该镇上下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
扶志增内力
“我养了130多只鸡,经常有镇上畜牧干部来指导,又帮忙给我找销路,不怕赔钱折本。加上五保补助、养老金,年收入七八千没问题,我现在日子好过。”甘溪镇大岭台社区居民王书义高兴地和笔者算起了经济账。
大岭台社区虽不是甘溪镇贫困村,但耕地少,贫困人口多,且大部分贫困群众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信心,镇村干部动员贫困户们壮大烤烟栽植规模,烤烟面积突破400亩,还注重发展贫困户畜牧养殖业,经济作物种植业等自身造血式项目,通过辛勤劳作改变贫困面貌。
“贫困的症结在于群众缺乏知识、技能、信心和斗志。给钱送物虽然见效快,但没有贫困主体的积极参与,只会富一时。”该镇党委书记说,扶贫重在扶志,要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不等不靠,辛勤劳作,才能实现彻底脱贫。
扶起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志气”,就是激活贫困户自我奋斗的内生动能。自2016年以来,甘溪镇将扶志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通过“学兴当”院落会、“说论亮”道德评议会、贫困户现场评议会等形式将群众召集起来,向产业发展大户、生活富裕户、思想先进户,让贫困户学习,开展“比一比、学一学”,活动激发群众“想脱贫、必致富”的斗志。
如今,甘溪镇刘家院村建起了1000余亩油用牡丹基地,十字岭村连片栽植金丝皇菊200亩、张家河村栽植拐枣800亩……贫困村风气变了,大家不再坐等帮扶工作队送钱送物上门,而是立志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脱贫致富。
培训激动力
在张家河村一片黄土地上,围满了群众,他们正在学习烟站的技术员们带来的烤烟栽植技术,对于如何施肥和田间管理现场指导。同时,县农机中心、镇农业站的农技专家们也会定期来到田间地头为村民讲解果树栽培和管护技术,村民们发展林特经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在推进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甘溪镇在对全镇贫困户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探索出了“扶贫先扶智、扶智更扶志”的精准扶贫思路。全镇通过“量身定制”“一村一案、一户一策”扶智措施,发动农技人员献智献力,对贫困人口进行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找到脱贫之“术”。
为让贫困群众学到更多实用技能,该镇通过惠农政策、技术培训、结对帮扶等措施,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培育了一批技术明白人、培训了一批致富能人。同时,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总体思路,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创业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并利用在外乡友、成功人士等人脉资源,实现“对口帮扶”、“点对点”劳务输出。今年,该镇为每个贫困村派驻一名农技员,负责指导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指导贫困户发展小种植、小养殖,培训种养能手。
扶智添活力
甘溪镇唐坡村张自强去年高考考上了国家重点大学,本是一件让家里高兴的好事,却为交不起学费而发愁,他家里有5人,爷爷奶奶都是高龄老人,母亲常年有病,不能劳作,一家人全靠其父在外打工勉强维持生计。镇上走访了解他家里的实际情况后,按照有关政策,将她纳入“圆梦助学”行动给予资助,并帮助她申请了助学贷款。
在扶贫工作中,贫困学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幼儿园到义务教育,再到高等教育,该镇始终坚持将普惠政策和特惠政策相结合、国家帮扶和社会资助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助学活动,让贫困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教育扶贫承载着贫困家庭的脱贫梦,解决了孩子们受教育问题,让他们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镇党委书记如是说,重视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有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贫困家庭彻底摘掉“贫帽”。
今年,甘溪镇将继续精准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教育、高等教育全覆盖的教育资助政策,建立贫困学生信息库,对贫困学生、留守儿童、残疾学生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帮扶,资(补)助贫困学生230名以上。(甘溪镇供稿)
一样的贫困村,不一样的罗家坡
“我们村现在名气大了,过去的贫困村现在是大变样” 蜀河镇罗家坡村支书万秀均言语间喜笑颜开,“这一切我们感党恩,更得益于县公安局这个‘硬亲戚’”。
“大山深处白云边,举目遥望重重山;泥巴村路十道弯,土地贫瘠发展难”, 这是昔日罗家坡村的真实写照。该村坐落于巴山群峦间,交通极其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64户1024人,有贫困户94户305人,危房户64户170人。
“要想富,先修路”。在该村的动员大会上,县公安局向脱贫攻坚发出了第一声号令。面对资金短缺、沟深崖陡等多方面困难,如何攻克“通村路”这个硬骨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经过公安局项目争取、多方筹资和协调,如今3.5米宽的8公里通村路成了全村的致富路。2017年,公安局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力度,开挖、铺设通组水泥路,提供水泥打通全村连户路,真正畅通了连心路、幸福路。
“我做梦也没想到,这样的水泥路能修到家门口”,谢先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感慨道。
“群众住的安全,我的心才安稳”县政府副县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张成功如是说。“原来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现在不怕了”,罗家坡四组五保救助户阮自飞憨笑着说。为了给他家危房改造,县公安局投入2万多元,进行了屋顶修缮、墙体外粉、客厅吊顶、厨厕改建、道场硬化,让这个无依无靠的五保户也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7月12日,一阵鞭炮声响,罗家坡七组的杨全胜家乔迁进了村内集中安置点,成为了这里的新住户。为了表示恭贺,帮扶民警自掏腰包送去了1.8米宽的“席梦思”。“帮扶民警比亲戚还亲”,杨全胜的妻子李定菊高兴的说道:“这里环境好,自来水、路灯、公厕、澡堂等生活设施齐全,跟前还分了1分多菜地,真是太周到了。”
自县公安局在罗家坡村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对危房改造更是倾心倾力,“做实危改房,做精安置点”,在全县树立了新样板。一年来,全村共改造不安全住房71户229人,其中危房改造25户87人,原址重建 12户45人,集中安置24户62人。
“扶贫先扶志、发展靠产业”,这是县公安局对罗家坡村精准扶贫的定位。县局驻村第一书记刘鹏涛说:“为了解决等靠要的思想,我们采取政策激励、合作发展的路子,充分调动了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
杨全德夫妇是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但过去他家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2016年却达到了1.2万元,远远超过全村贫困户4780的平均水平。“今年我媳妇在家养了2头猪、10条羊,种了20亩烤烟,我在高陵从事手足修复,多劳多得,平均月收入5000多”谈起这些,杨全德感激的说道:“我很感恩张局长,是他引导我走上了致富路,今年还私人资助我家3000元发展产业,这份恩情一辈子都不会忘。”
据统计,2016年罗家坡全村落实养猪120头,养羊500只,养牛100头,发展烟草120亩,栽植油牡丹260余亩、核桃200亩、拐枣150亩。2017年新增拐枣种植100亩、核桃种植100亩、油牡丹种植100亩。同时,据村支书万秀均介绍,在4个劳务公司的带动下,全村350多人在外务工,人均收入均在3—5万元。
“不愁吃、不愁穿,住行舒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在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罗家坡村已完成了历史性蜕变,在县公安局的继续帮扶下,他们正向“美丽乡村”“幸福乡村”进发……
(贺振东 供稿)
- 上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一百六十四期)[ 07-17 ]
- 下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一百六十六期)[ 0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