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靠天吃饭”一直是石门镇的真实写照,受地理位置的影响,该镇的经济发展也也受到限制,因此贫困发生率也相对较高,旬阳县仅有的7个深度贫困村中有两个就在石门镇辖区。
近年来,该镇抢抓机遇,巧用“支部+X+贫困户”模式,把“X”做好、做强,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在石门镇的田间地头,汗水透过盛夏时节的阳光折射出了金灿灿的颜色......
支部+产业合作社+贫困户,抱团发展
“往年群众发展产业缺乏科学、合理性,导致收入不高甚至是赔钱。我们村的土地土质肥沃松软,排水性能好,极宜黄花生长,现在我们选择了黄花作为村上的主打产业,建成了百亩黄花示范点,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保障。”薛家庄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对这种抱团取暖式的发展模式很是满意。
各村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集体经济,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收入,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取得工资性收入,同时入股合作社在年底还可以得到分红收入。收入从往年的单一渠道演变成多种渠道,农民能够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便是合作社能够在众多载体中广受群众欢迎脱颖而出的原因。
近年来,石门镇各村党支部根据本村的实际,选择一到两项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动员所有有条件发展的农户均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在村党支部的统一引领下,合作社充分发挥职能,一改往年各自为战的混乱发展局面。
支部+能人+贫困户,精准帮扶
走进石门镇楼房河村,随处可见勤劳采蜜的蜜蜂,一打听,才知道今年该村开启了一项甜蜜的事业---养蜂。
“原本我还担心,现在养蜂的人多了,我们这里交通条件又不好,我自己又没有渠道销售,邓老板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今年我又多养了10桶蜂,年底收入少说能比去年涨一倍!”说起这个养蜂产业,二组的许必胜信心十足,他口中的邓老板是石门镇鑫源生态产业园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法人邓维鹏,也是楼房河村党支部培养的能人。
土特产具有纯天然和绿色环保的优势,但是销售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难题,因为没有销售渠道导致土特产“变宝为废”的情况比比皆是,邓维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帮助村民销售,从联系买家到产品包装,为大家提供了一条龙式的服务。
土蜂蜜、土鸡、土鸡蛋、野生竹笋、野生山木耳、土豆干等各种特产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到了全国各地,在他的帮扶下,楼房河村的土特产一改往日滞销的尴尬场面,村民们也迎来了收入直线攀升的春天。
一年来,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当地群众销售各种土特产20余种,在他的带动下楼房河村的群众心倍增,各项特色产业发展的更快、更好了。
支部+物业管理+贫困户,保障就业
在石门镇谌家院社区有一个特殊的管理所——石门镇谌家院社区物业管理所。这是一所帮助贫困户、弱能户、收入边缘户参与劳务、解决就业、提高经济收入的物业管理所。
“我这年纪大了,外出务工不现实,但是我觉得自己还能算是半个劳力,还可以继续奋斗,能在家门口就业,收入还有保障,我当然愿意。”入户做工作、询问意愿时,一组的廖宗青显然十分愿意接受这份工作。
谌家院社区物业管理所主要的经营范围是为大家提供环境卫生打扫、垃圾清理、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等基本服务,同时根据不同的规格,由物价局指导,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向辖区内的商家、单位和居民征收服务费用。
通过支部引领,物业管理所带动,不仅使该村的弱能户增收有了渠道,同时也带动了其他贫困户的就业。管理所面向全村贫困户(倾向于弱能户、收入边缘户)招收工人,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使他们的收入能够有保障。据悉,物业管理所共带动弱能户12户、贫困户7户,通过环卫绿化工解决就业10人,集体油用牡丹除草工解决就业14户。
“现在是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石门镇也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支部+X+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可以说是我们石门镇脱贫的法宝,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打下了好基础。”石门镇党委书记向明说。
- 上一篇:吕河镇:“三个精准”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06-26 ]
- 下一篇:庆“七一”:小河镇百名道德模范登台领奖[ 0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