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正午的阳光变得灼热而刺眼。王全余坚持将五味子地里最后一堆杂草收拾干净这才扛起锄头往家走。
“锄草就要挑太阳大的时候,不然杂草还会活过来的。”跟随王全余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他在红军村安置点的新家,过年贴的对联依然鲜亮红火,屋内干净敞亮,桌椅摆设整齐。
王全余是旬阳县红军镇红军村六组的贫困户,今年56岁,2019年春节搬进了村上的曹家院子移民搬迁安置点。
“原来的房子是70年代建的土墙房,且只有一条泥巴路上下,尤其是下雨天,极为不便。若要赶车下集镇,就得凌晨四点多起床。女儿们都希望我们能搬到安置点居住,免得他们操心,这不,在他们的再三要求下,我在镇上统一规划的安置点自建了房子,去年底搬到了山下,过年就是在这儿过的。”
住上了安居房,王全余的干劲儿却丝毫未减,反而更加勤劳,不仅养了30多头羊、2头猪、4箱蜂,还种了10亩拐枣、2亩油牡丹、8亩五味子、1亩多甘蔗,还有4分地的水稻,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大户。
“习近平总书记说了,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不勤快哪儿来的好日子。现在,小女儿还在上大学,这也是我奋斗的动力啊。”
和王全余类似,同村的80后小伙儿吴振波,也于去年从山上搬了下来,不同的是,他在安顿好妻儿父母后选择外出务工。
“搬下来,吃穿用都方便多了,根本不需要提前储存预备。看着家人在安置点住的舒心,我出去打工也放心。”吴振波说。
30岁的吴振波是2个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山西的煤矿上务工,主要工种为井下维修与机建,月收入有5000多元。“老这样在外面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现在电商发展的好,我计划攒点钱,回村上开个农村淘宝,村上的农副产品多,需求量大,生意肯定不错。”吴振波说。
对于像王全余、吴振波这类有能力户,该镇动员实施移民搬迁,对年龄大、经济条件差,没有建房能力的单身、弱能户实施交钥匙工程,采取统规统建的方式,为其免费提供25-50㎡的安置房,解决居住困难。
周家河村的张瑞贵恰好是享受“交钥匙”工程的贫困户之一。55岁的张瑞贵和母亲于2017年住上了村上的交钥匙工程。虽然符合政策兜底脱贫,但他却没有闲着,而是继续发展养殖业,为全村群众竖起了一面旗帜。
“我去年卖了3头牛收入16700多元,圈里还有4头牛,母牛马上要生小牛,又增加一头;这不,我还养了几只羊,种了7亩农作物;每年烧酒还能挣5000多元,吃穿不愁。”憨厚老实的张瑞贵一五一十的“交代”了全部家底儿。
目前,红军镇全镇共有32户贫困户享受进城安置,享受交钥匙工程217户,危房改造137户,全镇736户群众彻底告别了危房,住进了安居房。
安居工程不仅让群众实现住有所居,更激励他们发展生产、早日脱贫,在红军大地上,勤劳朴实的身影比比皆是,截至2019年二季度,全镇共评选出勤劳致富、自立自强典型30名,成为红军镇脱贫攻坚的一抹亮色。
- 上一篇:旬阳县赵湾区域敬老院正式开院入住[ 07-05 ]
- 下一篇:段家河战区三啃硬骨头![ 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