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园村位于旬阳县双河镇东北部,距离集镇24公里,是该镇地理位置偏远的贫困村之一,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277户874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8户513人。山大人稀、土地瘠薄、生产条件落后是该村的自然状况和主要特征,群众增收主要依靠外出务工,产业基础薄弱、集体经济空白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最大短板。
第一步:股份合作搭“台子”
面对青壮劳力外出、大量土地撂荒、荒山资源闲置,而农户分散发展意愿不高、规模弱小、抵御风险能力脆弱的现实困境,2017年,村党支部充分酝酿后,由村集体牵头组织,联络动员本村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柯尊意、袁达明、柯玉尧等共同出资,成立了旬阳县千源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共400万元,流转土地2400亩,栽植烤烟、拐枣、黄花菜、油用牡丹、中药材等长中短相结合的产业。为了充分的发挥带贫益贫作用,村集体与合作社实行股份合作,村集体将争取的项目资金注入合作社,占股20%。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由村两委派员直接参与,最大程度的带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务工,仅2018年合作社就支付本村务工劳务费80多万元,当年发展的烤烟、甜杆等短效产业实现了盈收15万元,村集体按经营利润总额的20%分配比例分红,实现集体收入3万元,一举甩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第二步:多元营收壮“底子”
2018年,该村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程序,成立了“双河镇竹园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进一步盘活资源,整合要素,强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筋骨”。
一是自主经营模式。由村集体出资,投入12万元,建设100亩规模养鸡场,年饲养能力达1万只以上。2019年购置鸡苗3000只,村集体聘请专人负责饲养,预计出栏后,扣除生产经营成本和费用,村集体可增收9万元以上。
二是联合经营模式。2019年,依托帮扶单位县林业局的项目扶持资金,由集体投劳、投种苗统一在有发展意愿的农户土地上栽植香橼50亩,黑柴胡、连翘等中药材30亩,并交由农户具体负责管理管护,村集体负责督促跟进和技术指导,产业见效后按集体和农户各占50%的经营利润进行分配,今年当年可实现集体经济增收1万元,预计5年后村集体可每年收益8至10万元。
三是资源资产承包租赁模式。通过村集体成员代表大会评定有资格、有能力的大户,承包产业项目,向村集体上交资产资源性的定额租金。如村集体将三组规划流转的50亩烤烟用地配套已建成的4座烤烟炉,一并租赁给查代理、柯昌杰等有烤烟技术的大户自主生产,每亩年上交租金400元,村集体年可增收2万元。
四是代养托管模式。充分调动贫困户参与发展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让利于民,以实现村户“双赢”。争取扶贫整合项目扶持资金12万元,引进中华蜂200箱,交由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户分散代养,按照每饲养一箱蜜蜂当年向村集体交蜜3斤、第二年交蜜5斤、后期酌情递增的标准与领养户签订合作协议,贫困户无成本养蜂一箱年可净增收500元以上,村集体同步成立管养服务队进行生产技术服务,按市场价出售蜂蜜产品和支付服务报酬后,预计村集体每箱蜂可实现收入100元,年可增收2万元。
第三步:助力营销拓“路子”
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组织,着重解决农副产品的营销问题,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产品变商品。坚持内抓提质稳产,外抓营销推介,将合作社及农户生产的黄花菜、板栗、土鸡蛋、蜂蜜、核桃等农副产品,以“竹园农家”为推介品牌,通过电商平台、订单生产、自主销售等途径,积极接轨市场,拓展销路。目前已成立村级电商服务站1个,配置营销信息员2名,有序开展网上推介、洽谈、订单和组织销售工作,保障和服务村级产业升级升值,持续发展。(供稿:农业农村局 双河镇)
- 上一篇:麻坪镇人大践行群众路线助脱贫[ 07-26 ]
- 下一篇:麻坪镇:4300亩优质烤烟烘烤正当时[ 07-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