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白柳镇唐家院村,一路上盛开的格桑花映入眼帘,一派“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清新景象。
在村委会,一位男子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办公桌上的各种表册之间,时而忙着翻阅手边的资料,时而在纸上圈圈画画,他就是65岁的支部书记梁延安。
和百姓心贴心
“1986年,我当村主任的时候,村上没有电,不通水,不通路。”梁延安回忆道,“1992年至1994年间,我带领全村人集资,24个人抬一根电线杆,从菜湾双垭村把电拉回来。在我家开伙,媳妇做饭,吃掉了我家圈里两头猪。最大困难是拉电杆过程中难免压坏相邻镇村的土地庄稼,面对村民的集体阻挠、高价赔偿,当时我真的急哭了。”现在讲起来老梁还是激动。
当回忆起1995年7月原木瓜园村全村通电的场面,梁延安难掩激动的情绪,给我们比划着说:“通电的那天,我带着组长到户上转转,看见家家户户照明灯亮了,我兴奋呀!”
村子通电后,老梁还惦记着争取早日通水通路,2012年全村通水,2007年5.1公里的通村水泥路贯通,2017年通组路直通每户村民的门前院落,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黄土路。目前,村级水电路讯得到全面改善,完成人畜饮水11.8公里,新建光缆14.4公里。从1976年任原木瓜园村文书至今,几十年的村干部经历,梁延安从未改变过“一心为民”的初心。
临危受命只因是一名党员
2011年11月,57岁的梁延安从唐家院村村主任退休后,一直心系村情,时刻准备着为民奉献,于2015年初,毅然决然地应村民所选出任代理村文书。2017年7月,正当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唐家院村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带头人,这时老梁站了出来,实现自己退休后的“二次奉献”。问其原因,老梁笑着说:“只因为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当时,他就暗暗下定决心:“等全村的老百姓都脱了贫,我就安心‘下岗’。”
梁延安再次走马上任之际,正是唐家院村最困难的时候,因修路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执拗的老梁只有一个想法:“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群众!我要把路修到院落,我没错!”白天村民都在地里干活,老梁只有抓住晚上的时间挨家挨户做工作。2017年年底,从村口到党家庙垭的7.5公里通组路铺设完备。路通后,建房子的人多了,买车的人也多了,享受到便利的同时,更多的人开始理解老梁。
“宁带一个军,不领一个村”,足以说明村干部的难处,然而老梁却用工作成绩赢得百姓的一致拥戴,也成为了全村党员的一面旗帜。
人人有活干 户户有钱赚
47岁的梁汝全是唐家院村六组人,两年前,仅靠夫妻二人在柳村蒸馍做买卖,无法维持全家5口人生活和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
2017年腊月,老梁兴冲冲地跑到梁汝全家里,宣传参加旬阳手足修复师技能培训政策,梁汝全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参加了十天的培训,随后和妻子先后前往咸阳上班。现在妻子月收入6000元左右,梁汝全的月收入也达到了3500元左右。两个儿子先后大学毕业陆续参加工作。2018年底,生活负担有所缓解的梁汝全回乡通过分散安置政策,盖起了100平米的新房,享受政策补助7.5万元。在梁汝全的带动下,全村已有陈善平等10余人通过手足修复培训学习外出就业。
四组的杨居涛,由于2014年在云南煤矿上干活,不慎落下腿部伤残,和78岁的老父亲住在土坯房里相依为命,对生活失去信心,长时间情绪低迷,并多次上访。一度认为村干部宣讲的“帮扶”是官话套话。老梁变着法子上门做思想工作,只要能干活,就坚持干,杨居涛的思想终于转变。考虑到出行不便,老梁总是把稻谷种、洋芋种、辣椒种、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免费送上门,到了收获季,杨居涛所有农产品村集体合作社优先收购。
好支书也是好家长
梁延安是村里的“百事通”,因为他的手机里不断更新着全村人的电话号码,翻开他的工作纪实簿,整齐的字迹,详细地记录着:2018年6月12日,孙姣微信支付2018年合疗费:140元……
面对村上年轻党员外出、党员结构老龄化的实际情况,作为支部书记,梁延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2017年任支部书记以来,先后有5名优秀青年申请加入党员队伍,成为党员带动群众致富的新生力量。
做好产业发展,主推高山水稻和米酒,打通销路,销往全国;提升人居环境,守候好青山绿水,引进重点项目,依靠企业,带动更多村民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这是梁延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65岁的老梁,每天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当当,妻子总是提前备好干粮,操心着忙于工作不能按时吃饭,孩子们也常常打趣道:“上起班来精神状态就是不一样”,融洽的家庭氛围也给老梁安心工作提供丝丝动力。
- 上一篇:红军镇:扶贫辣椒别样红[ 08-29 ]
- 下一篇:铜钱关镇李达兵:返乡创业愿做乡亲脱贫致富“领头羊”[ 0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