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旬阳六个项目入选安康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05 08:36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近日安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安康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其中我县申报的“旬阳双麻饼”等六个项目成功入选。至此该县已拥有2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位居全市前列。

本次申报工作,县文化馆、非遗中心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通过项目论证、专家讨论、项目文本填报、项目专题片制作等环节,精心准备、深入挖掘,为六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文化馆、县非遗中心始终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经过不懈努力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我县拥有国家级保护项目1项,省级保护项目7项、市级保护项目28项,县级保护项目80项,非遗保护为县域经济文化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发挥了积极作用。

附:

六个项目名单及简介

01

传统音乐—旬阳牌鼓

旬阳牌鼓,又称旬阳吹打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是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旬阳牌鼓是流行于我县城乡的一种吹打乐,凭借节奏、力度、速度变化来表达思想情感和反映生活。乐器方便、简易,演奏时气氛热烈,场面红火,所以在民间流传甚广,也深受人民喜爱。在旬阳所有镇、村、基本都有从事吹、打乐演奏的民间班社。旬阳牌鼓的主要乐器有:唢呐或笙、鼓、锣、钹、小锣、马锣,坐场可以用板鼓、战鼓、大堂鼓、道锣、小钹等。

旬阳牌鼓主要在婚丧嫁娶、寿诞、节日、喜庆、祭祀、社火等场合演奏。讲究曲牌和即兴相结合的演奏方式,所演奏的曲目用套曲或联曲,一般由开场“豹子头”、“大摆队”、“四合四”、“耍孩儿”、“拨火棍”等曲牌,中间加以民间小调套曲,落板一般由长锤或暴锣捶,或由“钉缸”转“四合四”乱锤,金钱花转慢五捶。

02

传统美术—木刻版画

旬阳木版画是流传在旬阳及周边邻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美术工艺,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兴盛于明清两代。其制作方法简单、色彩鲜艳、人物形态逼真、内容丰富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在现代印刷术尚未普及时,主要作为年画、灯画、窗花、神像等方面的印刷,与当时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相关紧密。在旧时旬阳有许多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在一些重要节日,通过手工雕刻制版或家中祖传的刻板,印刷一些门神、灶王等小型画张,在集市售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旬阳木版画分为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做法是先将画稿勾出黑线稿,贴到刨平的梨木板上,雕刻出主线版。待印出主线稿后,再分别不同颜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后修版装裱而成。

旬阳木版画承载了旬阳人一千多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记录了旬阳人的生活点滴,对陕南文化、汉水文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是安康民间美术的一支奇葩。

03

传统美术—民间拨画

旬阳民间拨画其实是民间布贴画和民间堆绣的一个分支。汉代就有了荷包、香囊等简陋的布贴画作品。隋唐时期发展成熟,经过宋元时代发展,鼎盛在明清时代,在这一时期旬阳出现了大量的拨画(布贴画)作品,主要作为枕头、香包、布袋、被面、门帘、坐垫、花鞋、儿童服装、小孩虎头帽等装饰。

旬阳民间拨画主要技艺体现在一个“拨”字上,它利用做衣被剩下的边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种图案,用针将图案的边角拨出轮廓,压紧。用浆糊贴牢,再用针线沿着图案纹样的边锁绣,将其固定,并进行细部的加工而成。

旬阳民间拨画内容丰富,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旬阳历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是我们了解旬阳社会发展历史的佐证;他全景式,多层次表现了旬阳历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交流的印记,是我们发掘旬阳民间文化传统和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的源泉。

04

传统技艺—双麻饼制作技艺

旬阳双麻饼是我国传统点心月饼的一种,迄今为止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从有记载起为明代中叶,旬阳蜀河镇就有了制作双麻饼的记录。古代蜀河镇为水陆码头,商贾云集,四方来客。双麻饼具体从何起源,何处流入已无从查起。但双麻饼在安康地区旬阳独有。后从蜀河传至旬阳县城关镇,旬阳北部镇安县也有双麻饼的痕迹,属旬阳传入。

双麻饼是一种双面有芝麻的甜点、月饼。味道香甜,口感酥脆,独有的芝麻、核桃香味,是旬阳县脍炙人口的餐点,他已经脱离了月饼的范畴,一年四季都是旬阳人喜爱的食品。双麻饼制作技艺考究,工序复杂,大致工序分为做皮、制馅儿、包馅儿、烘烤成型。

旬阳双麻饼制作技艺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旬阳人数百年来的饮食文化和勤劳智慧,记录了旬阳人的生活点滴,对陕南文化、汉水文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

05

传统技艺—礼馍制作技艺

旬阳礼馍制作精美,色彩斑斓,造型多样。礼馍伴随着人们的一生,从小孩满岁的项圈、面鱼,到出嫁女儿蒸的油包子,双十八、六十岁用的寿桃,到人亡后的斋馍,可谓是花样繁多。旬阳的礼馍种类大致分为:寿桃、油包子、面鱼、项圈、斋馍。旬阳礼馍制作技艺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它反映了旬阳人数千百年来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记录了旬阳人的生活点滴,对陕南文化、汉水文化、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

06

传统医药—陈氏中医治疗胃病秘方

陈氏中药治疗胃病起源于19世纪末,属祖传秘方,历经五代人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中药治疗胃病”的独特秘方。由于治疗胃病的疗效显著,2009年获得国家“一种治疗胃病的药物”(内服)和“一种治疗胃病的外用药物”(外敷)两项国家专利,2013年获旬阳县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励,体现了重要的科技、经济和社会价值。

陈氏中药治疗胃病是以植物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治疗胃病的药物,主要治疗各型胃炎、胃溃疡等,且疗程短治愈率高的中药制剂。可用煎剂和散剂口服、外用即系腹袋型制剂系带腹部。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