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各镇快讯> 正文详情

白柳镇白桑园村深挖“三桶金”壮大村集体经济

作者:何 媛 向银锋 发布时间:2020-08-25 16:59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白柳镇白桑园村是典型的贫困山区,曾经面临主导产业覆盖度不高、集体经济薄弱,贫困户短期脱贫与长期增收难统一等问题。该村压实推进“三变改革”壮大集体经济,深挖“三桶金”,山上养鸡、田间种果,库区养鱼,有效盘活各类资源,让贫地生金。

养鸡“啄”开脱贫门

清晨天刚亮,白桑园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散养的土鸡已经成群结队起来觅食,尽情的在林间奔跑、撒欢。


“我们实行‘基地’养殖和群众‘小圈舍’养殖相结合,从育苗到喂养坚持全程统一防疫,传统食材喂养,保证土鸡口感。今年共集中喂养3000羽,分散喂养2000羽。还鼓励群众发展养殖以补代养。”白桑园村支部书记罗小红说。

2019年,县政府办、白柳镇共同投资2.8万元建成了白桑园村集体经济林下养殖区,主要以土鸡养殖为主,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销售的产业扶贫模式,发挥其带贫益贫效果,壮大村集体经济。

“人上年龄了,外出务工条件达不到,去年我在村集体合作社喂鸡,每个月给我发600元工资,年终还有分红,加上我平时零碎活挣的钱,差不多够用了。”该村四组群众朱朝海说。

在销路上,包联单位县政府办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向驻旬企业大唐电站、旬阳卷烟厂等单位实行订单销售,还协调部分单位和企业开展消费扶贫。

目前,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吸纳群众200余户参与养殖,每户年底至少增加收入2000余元。2019年底,该村138户贫困户分红达到每户120元,村集体合作社林下养殖区实现经营收入5万余元。

田间结出致富果

盛夏的白桑园村,核桃挂满枝头,西瓜在地里打滚,黑玉米阵阵飘香……随处是兴旺的产业。


2018年底,白桑园村流转土地发展林果产业,按照流转金200元/亩的价格租地1500亩。其中连片栽植拐枣1000余亩,分散栽植拐枣500余亩。为实现长短结合,增加经济效益,林间还套种牡丹400亩,黄花50亩,土豆100亩,辣椒50亩,金银花100亩,果桑55亩,蚕桑250亩。同时,实施种植、销售合作社“一肩挑”,降低种植风险,打消群众顾虑。

合作社不仅要增加集体收入还要发挥带贫益贫效果,白桑园村实行“村社合一”模式带领群众抱团发展,村集体资产入股,贫困户集资入股、量化入股、土地入股,让贫困户通过园区务工挣薪金、土地流转挣租金、订单产业挣现金的方式脱贫增收。


“我主要负责园区的日常管护,除草、施肥、采摘等等,工资80元/天。一年加起来收入在2万元左右,比外出务工轻松、自在。”一早,贫困户朱朝瑞就在园区忙碌起来,在白桑园村,像朱朝瑞一样在园区长期务工的群众共有100余人。

2018年,合作社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核算,确定68户贫困户量化入户股分红20.4万元,集体经济产业共惠及全村300余户1000余人。2019年,村集体投入辣椒、黄花等种苗,年底收入达数10余万元,实现个人富、集体强的目标。

鱼跃人欢忙增收

夏日的午后,白桑园村水产养殖基地里的鱼儿成群结队冒出头来呼吸新鲜空气。


为充分利用水域资源,白桑园村与包联单位县政府办共投资10余万元建成了水域面积27亩的白桑园村集体经济水产养殖区,发展库区淡水鱼养殖,让原来的一潭死水变成现金。

经营模式上,采取“农户自愿入股、社会各方支持、村集体统一经营,收益合理分红”的方式,按照每股1000元的标准,吸纳会员15户,对全村20户弱能户实施“户户入社”,并按照收益资金“三七分成”的原则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贫困户跟着受益。

“我身体有残疾,不能外出务工,村上给我提供就业岗位,去年,聘我在这儿做日常管理,每月600元,加上每个月600余元的政府性补助,一年收入1万多元。”白桑园村三组贫困户朱朝民高兴地说道。


“我们共投放鱼苗20万尾,由专人进行管理,去年还邀请安康市水产渔业中心技术员来村上就经营、管理进行了专门培训。同时,打造休闲垂钓,设置钓台20余处。去年,我们的水产养殖休闲垂钓实现村集体收入2万元,贫困户分红达33.8元/人。今年冬天,我们打算全部捕捞变卖。”白桑园村驻村工作队向银锋说。

如今的白桑园村,“长中短”脱贫产业有机结合,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模式让集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全村300余户群众跟着集体一起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徐斯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