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对旬阳县双河镇西岔河流域几个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热闹又忙碌的日子。一大早,男女老少提着桶在村口焦急地等待着,都盼着鱼苗运输车快点到达,好把鱼苗迎进新家,播下这新一年的致富希望。
“这是发展稻田养鱼的第4个年头了,每年投放鱼苗我都来。春来灌水夏打田,插完秧苗放鱼苗,已经是西岔种田人的习惯啦!”早阳村村民詹显平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旬阳县双河镇坚持生态优先,将绿色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治本之策”。立足资源禀赋,因势利导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等特色产业,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打造区域特色农业品牌,探索实践出一条合作共赢、长效发展之路。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的振兴新图景,正在双河大地徐徐展开。
找准“金钥匙”,催开“致富花”
双河镇位于旬阳县东北部,西岔河、潘家河穿境而过,两条河流优质充足的水资源,灌溉出双河镇6000余亩肥沃的水田。一到仲夏,从谢家村到锅厂村绵延十几公里的滚滚稻浪,是西岔人眼里最动人的风景。但是随着近年来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粮食价格下降,很多土地被撂荒。面对这种没落,詹显平心里有股说不出的难受。
2015年,脱贫攻坚的春风吹向全国大地,双河镇的农业发展也迎来了重要的转折期。为了重振辉煌,镇党委政府紧抓政策机遇,以“三变”改革为契机,引导村社成立合作组织,以租赁或者入股方式流转农户土地,通过土地连片整治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田标准,促使经营模式从分散化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实现“抱团取暖”。
选择+用心=成功
选择比努力重要,但是不努力,再优的选择也只是纸上谈兵。”网络上的这句名言,用于双河镇的产业管护再合适不过了。
“还记得2018年投放的第一批鱼苗,由于经验不足,一些鱼儿感染了寄生虫。为了将生病的鱼儿与健康的鱼分开,干部们顶着40℃的高温,昼夜奋战了3天才完成挑拣。产业要想发展好,管护可是一点都不敢马虎呀。”卷棚村党支部书记黄林权一边回忆,一边给我们介绍道。
从那以后,不论严寒酷暑,他坚持每日到田间巡逻两次,只要发现哪里不懂或者有问题,就立即联系技术专家进行请教。“尤其是现在鱼苗刚刚投放,还比较脆弱,在喂食和照看上需要我们更加精心。”
据了解,为了将产业管护落实落细,双河镇特意建立了全程监督管理机制。坚持镇主导、村主体,明确责任分工,完善考核制度,确保产业建设全过程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同时,由种苗供应方技术人员、市县渔业科技专家、镇农技干部三方组成技术服务团队,实时跟进技术指导和管理服务,用心、细心、精心呵护好群众的“钱袋子”。
村、企、户三方良性互动,合作共赢
“你们这个包装很漂亮啊,很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近日,市水利局到隆科现代农业园区调研时,负责人对园区的稻米包装设计高度肯定。
隆科现代农业园区是双河镇的农业龙头企业,也是省级农业园区。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建设过程中,为了抵御市场风险,消除后顾之忧,镇党委政府探索出了“政府主导、村社主体、园区承载、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镇政府负责统筹各村、农业园区、包帮单位等各方关系,搭建合作平台;各村负责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主抓生产全过程的精细管护;隆科农业园区则作为经营主体,负责前期建设投入、稻种鱼苗供应、生产过程服务和兜底销售问题,负责产品的收购、加工和市场营销,为各村提供生产订单和技术支持。村、户、企业三方之间良性互动,合作共赢,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目前,我们已加工销售的产品有稻米、稻鱼、米酒……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产品加工,拓宽营销渠道,提升品牌效应。同时积极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让来到双河的游客夏可赏稻花景、秋可尝稻米饭、冬可饮稻米酒、四季皆可品稻花鱼!”谈起未来,隆科园区的负责人袁修龙信心满满地说道。
- 上一篇:神河镇“以“新”促“新”共谋发展[ 06-16 ]
- 下一篇:以购助销办实事 一面锦旗诉温情[ 0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