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各镇快讯> 正文详情

仙河镇:社区工厂安民心

作者:张 康 发布时间:2022-01-21 07:53 来源:旬阳市融媒体中心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室外寒风凛冽,仙河镇观庄社区的新社区工厂生产车间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

剪裁区、缝纫区的女工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稍显嘈杂但极有韵律的缝纫声在车间里回响着。经过女工们的巧手制作,普通的原材料摇身变成外形可爱、活灵活现的毛绒玩具,让整个生产车间充满了童趣。

“前些年一直在外打工,虽然一年的收入能基本满足家里开支,但务工地远,工作压力大,照顾不到老人和孩子。现在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按件计算报酬,我一天能缝制将近100只玩具,和城里职工一样月月拿工资,一月能挣2000多元,动作麻利地同事一月能挣3000多元。同时在这里上班还有个好处就是灵活性强,领些材料也能带回家做,既能挣到钱补贴家用,也陪伴了家人,一举两得。”家住仙河镇大沟村2组的村民彭德玉对自己这份“足不出户”就能增加收入的工作很是满意,逢人便说生活的新变化。

彭德玉的这份好工作便是得益于旬阳市仙河镇大力发展新社区工厂,帮助群众实现就地就业增收的好政策。为了让搬迁群众日子过得更好,生活质量更高,旬阳市仙河镇党委政府将稳就业保就业放在首位,抢抓发展机遇,切实加大对搬迁群众后扶,全力推进产业培育、就业帮扶、技能培训等各项帮扶工作。经过沟通协调和诚挚邀请,观庄新社区工厂落户仙河,生产迈入正轨,产品订单也愈发稳定;吉家庄新社区工厂和尖山新社区工厂也即将落地生根。

“这种发展模式符合山区集镇发展实际,而且在激发脱贫户内生动力、促进搬迁群众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技术培训让居民变成产业工人,尽快上岗见效益,在有收入的同时,也能照顾家人,有效破解了农村‘三留守’难题。”旬阳市仙河镇党委书记鲁新香说。

从家到上班的社区工厂不到1公里路,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对于66岁的仙河镇竹园河村一组脱贫户张前英来说是一种稳稳地幸福。“一个月1500元左右,进厂3年多了,对于这份工作很满意,活轻松、上手快,工作氛围严谨且温暖,每天和大家聊聊天说说话,心情也更加畅快了。”她的儿子现在在甘肃省务工,孙子专科毕业也已经参加工作,现在不用为生计发愁,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家里的日子越过越舒心。

早些年由于居住地交通不便,加上独自一人抚养孩子,张前英家里日子过得着实艰难,曾一度陷入贫困。但这些艰难经历也磨炼出她不怕吃苦、踏实肯干的性格。借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东风,一家人从山大沟深的老家搬进了交通便利、温暖敞亮的新房,孙子上学享受到了国家“雨露计划”的帮助,现已顺利毕业参加了工作。张前英也积极报名免费参加了技能培训,2019年,张前英通过介绍顺利进入了社区工厂工作。

虽然是社区“小工厂”,却是就业“大舞台”、增收“大产业”。近年来,旬阳市致力于集中搬迁点群众的稳定生活和增收后扶工作,抢抓苏陕扶贫协作对口帮扶机遇,按照“园区总部 新社区工厂 家庭工坊”的发展模式,不断加大招商工作力度,积极引进更多实力雄厚、订单稳定的毛绒玩具生产制造企业落户发展。截至目前,依托区域内集中搬迁安置点培育发展新社区工厂109家,100户以上易地搬迁新社区工厂建设达到全覆盖,就近就地吸引劳动力就业人数2902人。

“通过组织举办技术培训和社区工厂专场招聘会等,让搬迁和困难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营生、有钱挣’,我市已初步取得了居民稳步增收、产业兴旺发展、社区繁荣稳定的‘多赢’效果,新社区工厂值得我们进一步抓好和推广。”旬阳市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龚泽忠说。

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致富模式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地就业,端上了就业增收的“铁饭碗”,也让其在工作中发挥自身价值,找到了信心、更有干劲。伴随着缝纫机此起彼伏的运转声,50多名女工手脚不停地忙碌着,家里的生活在她们的一双双巧手下正在一点一滴地改变,而脱贫摘帽后的美好生活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