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各镇快讯> 正文详情

一“花”引得“百花”艳,振兴硕果满王院

作者:何文瑞 发布时间:2022-06-02 09:02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位于棕溪镇歪头山下的王院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303户1017人。2022年,王院村被旬阳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乡村振兴建设样板示范村,依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这张“名片”,坚持突出特色、创建样板的振兴理念,兴建“乡村振兴学堂”,建起乡村振兴研学的平台,搭起群众与“智库”沟通桥梁。学堂在支部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育、乡风文明、生态保护等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已成为王院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各地学员到王院村学习“王院精神”,借鉴“王院经验”,王院村名气更响,“招牌”更亮,振兴学堂这一“星火”,实现王院村五大振兴“燎原”之势,让老典型焕发新活力,走出了符合王院实际、具有陕南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学堂让支部堡垒作用更强。王院村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振兴学堂建设“两强一好”支部,支部战斗力更强。完善学堂设施,增强服务提水平。改造11间各类功能部室,新建1000平方米集培训服务、农产品展示销售、村卫生室、陈分新直播间为一体,具有陕南代表性的王院村党群服务、党性教育乡村振兴学堂。建成600平方米展现王院“公而忘私、一心为民;干群同力、艰苦奋斗;不甘落后、百折不挠;胸有梦想、民富村强”精神的村史馆、家风馆、陕南民宿展示馆。安康市委党校、旬阳市委党校教学点入住王院乡村振兴学堂,聘请15名各行业理论专家教授、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稳定师资队伍,实行“点餐式”培训服务,功能呈现多元化、专业化。推动研学结合,深度学践提能力。积极吸收、接纳各地各级学员,2022年以来,开展了12期丰富多彩的乡村振兴理论教学,产业基地烟草、魔芋、特色林果实践课堂,培训干部群众600余人,通过“比武”“擂台”等形式让干部群众明确了振兴思路,增强了发展信心、掌握了产业技术,全面提升了乡村振兴能力。注重组织建设,先进支部赋新意。利用学堂加强陈分新式典型人物培养,继承发展王院精神,提升党支部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支部开创践行“十指联动”工作法,58名党员干部通过示范引领,紧密联系群众,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深化平安建设,建立陈分新调解工作室,完善“三联三带”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联系群众带动机制,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网格员定期走访,常态化议事,零距离服务,王院20年无群众上访,有效破解了当前基层治理方面的矛盾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国基层先进党支部”内涵再次升华,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明显。

学堂让产业发展更兴。产业兴则乡村兴,振兴学堂通过学员培训带活二、三产业蓬勃发展,通过建设园区实训基地赋予乡村振兴的后劲动能。优化布局建园区。围绕实训基地“创建省级特色农业示范区”,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构建多元化特色农业格局,增强特色产业优势。形成“一区一园两基地”,“一区”即高家山烟草栽植示范区,“一园”即向家湾富硒林果示范园,“两基地”分别是富硒魔芋、肉牛种养基地。实现“1155”的产业规模,即1000亩标准化烟草种植,1000亩非基本拐枣、枇杷、车厘子等特色林果,500亩魔芋,500头肉牛养殖的产业规模,年产值达到1200余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强化管理提品质。利用学堂专业技术人员,从种苗选育、大田管理、产品分级分类、包装销售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提高特色产品产量,提升产品质量,同时,整合周边各村优势农产品,借助学堂开发、培育王院绿色品牌,“中华”烟烟叶特供基地、王院枇杷、王院魔芋等各类“明星”产品聚集,产品品质得到充分保证,供应达到充裕水平。创新销售助增收。利用移动、联通5G网络全覆盖,打造面向全国的网络“高速公路”,通过学堂直播间、电子商务服务平台、3户优质农产品电商经营户,进行电商销售,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三产融合拓增收。学堂周周开办,天天有人,借助学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培训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开办三处民宿提供住宿,开办特色餐饮2家供学员就餐,周边群众实现了本地蔬菜、农产品直销,80余人实现了本地稳定就业年收入达到100余万元,群众收入稳定快速增长。

学堂让建设人才更旺。乡村振兴最需要的是人才,群众借助振兴的学习与培训,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行家里手”,造就一批爱农村、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筑巢引凤,聚才添活力。通过振兴学堂、陈分新直播间,大力宣传推介王院,实施“归雁经济”,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100余名在外务工、创业人员回乡,把握政策机遇建设家乡。务工能人章后道成立旬阳意丰隆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00亩,栽植枇杷、车厘子、杨梅。高方圆投资100余万元建设特色民宿,带动了当地观光旅游业的发展。目前,王院已形成人才聚集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挖掘培养,造才添动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振兴学堂的重要职能,学堂聘请农业专家开展了6期300余人的职业农民培训,独到的市场分析、专业的技术讲解,增强了乡土人才发展产业的信心。柯尚林、张强、柯尚斌等等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烟草600亩,邱德海、柯玉理发展魔芋500亩,生产、加工都实行标准化、商品化,打造出精品农产品,产品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全面带领群众致富。

学堂让民风乡俗更美。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王院村利用振兴学堂寓教于乐,成为焕发乡风文明的主阵地。配齐“硬件”,活动有阵地。建成1500平方村级文化广场,配齐各类文体健身器材,设立图书室、舞蹈排练室、音乐器材室等功能部室3间80余平方米,配备1名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员,保障各类文体活动开展经常。做强“软件”,提升文化“软实力”。传承、保护、创新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皮影戏、花鼓戏,每逢节日在村级文化广场自编自演讴歌新时代、唱响新生活的文艺节目,使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受教育,精神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做优“标杆”,学习典型促民风。借助学堂教育功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主旋律。每季度评选“道德模范”2名,并进行宣传表彰,让孝道文化运用到农村社会治理中,每半年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通过十星评比,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树立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爱党、爱国、向上、向善、重义守信传统美德深入人心,农民精神风貌得到极大改善。

学堂让绿色家园更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美与农民富是有机的统一。王院乡村振兴学堂倡导生态、美丽、富裕的价值愿景。坚守生态“底色”保护陕南特色。充分挖掘陕南民居的特点,大力实施民居改造工程,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具有乡土气息陕南民居,风格独特的陕南民宿,形成富有诗情画意的乡村主题形象,学员、游人流连忘返,成为宜学、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康养休闲“热地”。加强环境整治,以“严治”提升“颜值”。推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完成200余户改厕、改圈任务。2座标准化公共厕所、1座垃圾转运站、10个集中存放点严格环卫管理,专业化管理队伍定期清理,始终保持村庄干净、整洁,道路畅、安、舒、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颜值”持续提升。从保护中增收,从保护中受益。建立市镇村三级生态网格管理工作体系,建立了护林员、护河员专业环境保护队伍,实现了生态环境监管全覆盖,10余名群众参与生态保护年人均增收5000元。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每年兑现公益林生态补偿、退耕还林、耕地保护补助229万元,通过生态惠民政策的落实,吸纳更多群众参与生态保护。良好的生态,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好生态带来了好生活。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花引得满园春。王院振兴学堂的兴建,促使王院村各项事业全面开花,结出丰硕成果,也为各级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赋能添力,让王院成为乡村振兴战场上的“排头兵”,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责任编辑:徐冰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