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各镇快讯> 正文详情

白柳镇:“三三制”让撂荒地“展新颜”

作者:田 琳 发布时间:2022-06-17 08:37 来源:旬阳市融媒体中心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田间地头,郁郁葱葱;广阔田野,绿意盎然。沿着盘山路驱车行走在白柳镇的山间田野,放眼望去,绿油油的玉米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姿,耕作的人点缀田间,农用机械来回穿梭,深翻后的土地开出一陇一陇的“黄土花”。

昔日撂荒地中的草比人还高,如今复耕的土地呈现出久违的生机,一片“沉睡”的土地资源又回来了。时下,“让撂荒不再荒”成为白柳镇百姓闲聊之际的热点话题。近年来,白柳镇结合实际,巧用“三三制”,大力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让撂荒地真正“活”起来,做到让“闲地”新生、撂荒地变成“致富田”。

创新“三大机制”,合力守护撂荒地。四级“田长制”,共同“耕田”。为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构建镇长任一级田长,村支部书记任二级田长,小组长或网格员任三级田长,种植户任田块长的四级网格化“田长制”管理体系。同时为科学管理撂荒地,各级田长理清了管理职责,一级田长与二级田长签订撂荒地整治责任书;三级田长负责摸排,按土地归属、撂荒面积、时间、原因、建议复耕措施等5个类别收集撂荒土地信息,建立台账;田块长承担种植地管护责任;贴心化服务制,共同“护田”。以召开撂荒地复耕复种现场会、发放《全面清理撂荒地告知书》《关于加强粮食生产及严禁耕地撂荒的公告》、发动500余名镇村干部以及网格员上门动员、讲解撂荒地整治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督促整治,开展农技培训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全面激发群众复耕复种的积极性,确保每一块撂荒地都整治到位、耕种到位。目前,已召开现场会1次,开展农技培训6次;常态化督查制,共同“守田”。由镇纪委成立工作组分片区对各辖区的撂荒地复耕复种情况开展常态化督查,对未按时对各辖区撂荒土地整改到位或弄虚作假的,将给予通报批评或责任追究,并责令限期整改。

用活“三个一批”, 合力整治撂荒地。政策激励群众复种一批。对零散偏远但群众有耕种意愿的撂荒地,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大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保护耕地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加大补贴政策宣讲力度,积极动员引导群众复耕复种,实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村委会流转复种一批。对集中连片且群众无耕种意愿的撂荒地,为有效盘活撂荒地,解决当地劳动力就业难题,由当地的村委会进行连片流转,进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雇佣当地劳动力开展播种、耕种、除草,土地被“盘活”,群众务工有方向,土地效益充分发挥;委托代耕复种一批。对整户外出务工无劳动力耕种的撂荒地,动员弃耕户转包他人种植,有效解决部分农户耕地不足和部分土地无人耕种问题。同时依靠撂荒耕地整治政策,完善土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给予点对点技术指导,各项补贴向大户倾斜,降低大户生产种植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激发种植大户帮种积极性。

实施“三化建设”,合力打造撂荒地。标准化建设。对土地条件差、耕种和灌溉不便利的土地,镇党委、政府将其纳入高标准农田治理范围,使“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的适宜性和机械化率,使中低产田变为高产稳产田,为全镇的粮食丰产丰收提供助力、筑牢“耕”基。目前,白柳镇落实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面积600亩。规模化经营。以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为规模化经营主体,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将农村闲置土地整合起来,发展合作社28家,培育家庭农场50家,建立起“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带动200亩闲置土地规模经营。特色化发展。积极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引进种植羊肚菌、中药材、草莓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同时,抢抓特色林果示范镇和老龙沟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有利机遇,全力打造五个千亩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和建设标准化大棚20余亩,实现土地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农村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事关粮食安全。下一步,白柳镇将继续强化政策扶持、措施完善、责任落实、督查指导,全面推进撂荒地整治,积极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整治过程中,确保撂荒土地全面复垦复种、应种尽种,切实把白柳人民的饭碗端稳端牢端好。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