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甘溪镇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抓手,推进全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根据“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在巩固提升核桃、拐枣产业化水平的同时,以黄桃、软籽石榴等特色林果为重点打造示范样板,要求各村建成100至200亩标准林果产业示范园1个、培育林果乡土人才2至3名,落实配方施肥、防虫防病、中耕除草、嫁接修剪等各项技术措施,确保特色林果成林见效。按照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相结合,长效与短平快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小规模、大集群”的发展模式,因户施策为农户量身定做长中短相结合的产业体系,确保产业项目精准到户到人。
聚焦“弱小散”产业,提升产业增收。一是建设一批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分别在刘家院、十字岭、桂花树、袁湾、大岭台社区发展辣椒种植产业基地100亩,在施家坡村建设600亩蚕桑产业基地、在梯岩村建设300亩红核桃产业基地、在十字岭村建设1000亩特色林果产业基地各1个。二是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围绕镇域主导产业,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链条完善、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品牌影响力大、带贫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园区。新培育安康市级航母型园区1个,新增旬阳市级农业园区1个,新增旬阳市级林业园区1个。三是优化特色产业结构。以全镇监测户和低收入群体为重点,继续优化以中长期产业为主,短期产业为辅的产业互补增收格局,使全镇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至少有1至2个稳定增收致富产业,使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四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以三产融合发展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提质增效,强化“龙头企业+专合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连接机制。
示范带动,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镇围绕畜牧、蚕桑、蔬菜、拐枣等产业,遴选1至2个产业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给予15-30万元的项目扶持,指导这些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托管、股权合作、吸纳就业等方式,对监测户实施精准帮扶,建立稳定的产业带动关系。以全市“十百千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为契机,分产业成立专家服务团队,跟进农时农事,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所需常态化开展服务指导,按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的原则,引导主体向产业核心区靠拢,项目资源向带动产业成效好的主体聚集,奖补重点向设施水平提升、新品种引试推广、新产品研发等薄弱环节倾斜,加快主体提质增效步伐,强化联农益农承载能力提升。目前,该镇已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3个,新培育2个,建成五大产业航母型园区安康市级1个、旬阳市级2个,合作社正常运营数量稳定在40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达6家以上,全镇家庭农场发展30家,市级以上家庭农场5家,培育高素质农民12人。
建立帮扶机制,强化农业产业扶贫科技支撑。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扶机制。以已认定的初、中、高级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落实帮扶工作任务,把有发展意愿的农户优先、就近落实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扶。大力培育以生产经营型为主、兼顾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加强种植户农业技术服务。统筹好产业发展指导员、农业专家服务团、农业技术“110”三支产业扶贫技术帮扶力量,根据贫困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对有参与产业发展意愿的农户轮训1遍,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户每户至少掌握1种生产和就业的基本技能。
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3个核桃示范基地、2个千亩拐枣基地、1个百亩密植桑基地、5000余亩特色林果园,成立了46个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努力实现村村有园区、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致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
- 上一篇:甘双路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畅通“小北环”指日可待[ 10-24 ]
- 下一篇:红军镇人大:“望闻问切”开出为民“千金方”[ 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