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军镇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按照“一核引领,多点发力”的总体思路,形成了由党建引领这条主线、“321”“三治融合”两种模式、“排查、调处、回访”三项措施的“123”工作法,激活了社会治理“一池春水”,推动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提升了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紧盯“一条”主线,变“满盘沙”为“一盘棋”
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顶梁柱”,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核心领导力量。红军镇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这条主线,源源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将零星分散的社会组织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汇聚起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大力量。同时,充分发挥8个村(社区)党支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通过板凳会、院坝会等方式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故事宣讲等,促进党员群众凝聚信念共识,实现党建“一子落”,治理“满盘活”。
“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我们要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治理能力的根本路径,深化“党建引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管理从粗放转向精确、从开环转向闭环、从静态转向动态,进一步擦亮红军镇平安底色。”红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推行“两种”模式,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基层治理并非一方“单打独斗”,而是各方“协同作战”,要实现治理力量的汇聚,“321”“三治融合”两种模式需走深走实。
自“321”基层治理模式推广以来,红军镇以服务为民、管理靠民、治理惠民为出发点,守正创新、加压奋进,结合镇情实际,建立了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的“三线”联系机制,搭建起联系群众桥梁;聚焦群众需求,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两个全覆盖”,选聘“321”基层治理网格员143名,按照因户施策、精准分类原则,对全镇农户实施“红黄绿”三色管理,做到“绿户在线服务,黄户一线服务,红户热线服务”,切实织密服务群众网络。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方式。红军镇以自治为重点,引导村级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帮助村民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培育淳朴民风;以法治为抓点,加强法制宣传,将普法主阵地由乡向村、向家庭延伸,借助身边人、身边事现身说法、以案说法,同时,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推广“枫桥经验”,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建设平安乡村;以德治为落点,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道德品行,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实现社会和谐善治。
用好“三项”举措,变“陌路人”为“一家亲”
社会治理有“千条线”,如何在千头万绪中“绣出”令人满意的图景,这就需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下足绣花功夫,用好“排查、调处、回访”三项措施,让“陌路人”化作“一家亲”。
红军镇坚持“预警在先、防范在先、化解在先”的工作原则,抓住“排查”环节,通过经常性走访、发放联系卡、建立微信群、张贴标识牌等方式,加强信息联系沟通,不断强化社情民意收集掌握的实效性和准确性;抓住“调解”环节,采取多元融合的手段主动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对于一般矛盾纠纷,当场发现,当场解决,不等不靠,不留隐患,对于较复杂的矛盾纠纷,在积极疏导化解的同时,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真正做到“小事不出门、矛盾不上交”;抓住“回访”环节,对每日接处的治安、投诉和重大、敏感类事件进行定向回访,听取群众对案件受理、调查处理、办案结果、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及时获得当事人理解和支持,提高辖区群众满意率,同时,在辖区内持续开展“大走访”活动,深入村组,听取矛盾纠纷双方的合理诉求及意见,督促落实调解协议,防止已调解的矛盾纠纷出现反复,同时,对走访中发现的不稳定苗头及时采取措施跟进解决。
该镇连续取得十二年零非访优异成绩,2020年、2021年,安康市委、市政府分别授予红军镇“安康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进镇”和“平安建设示范镇”荣誉称号。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下一步,红军镇将继续推行“123”工作法,聚焦群众最“盼”、最“怨”、最“难”、最“急”的事,汇聚各方力量,将感情联络在一线、困难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全力构建红军“市域社会治理名镇”新格局。
- 上一篇:甘溪镇:“三学”模式掀起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热潮[ 12-28 ]
- 下一篇:棕溪镇:森林防火正当时 林长巡林保平安[ 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