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GK-2008-0000 | 发布日期: | 2008-10-08 09:16 |
| 来源 | 县文化旅游局 | ||
| 内容概述 | 石泉县县旅游资源分布综述 | ||
石泉县地处秦巴山间,汉水之滨。境内河流纵横,峰峦叠嶂,洞奇峡幽,茂林修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尤其是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鬼谷子文化、汉水文化、移民文化,秦巴边缘交汇文化构成了我县有着鲜明地域特征的民俗民间文化。
(一)石泉县旅游资源分部现状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这次全县旅游资源普查,基本上摸清了家底,明确了资源等级状况,为科学编制旅游规划奠定了基础。依据普查结果分析,全县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有148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56个,占旅游资源总数的29%。总体上讲,我县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特色突出,类型多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兼具,并具有一定品位。尤其是山、水资源分布广阔,易于形成自然生态旅游带,开发前景良好。旅游开发主要定位在:探险、漂流、观光、度假等项目上。
石泉县上等级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南区的熨斗、中坝、喜河、长阳、后柳五乡镇,北区的红卫、银桥以及位于我县西大门的两河镇。这两区八乡镇集中了全县70%以上的旅游资源单体。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后柳、喜河、长阳三乡镇位于美丽的莲花湖畔,水陆交通便捷,景点集中,有良好的亲水性和可进入性。熨斗、中坝两乡镇地处大巴山深处,喀斯特地貌分布面广,熨斗镇的燕子洞是我国西北最大的溶洞,今年“五一”正式开园。中坝乡山大峡深,河流纵横,水力资源极其丰富,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在中坝河流域建起了三十多处小型水电站。雄奇险峻的中坝大峡谷和空灵毓秀中坝小峡群,植被茂盛,景观独特,也是我县亟待开发的优良级旅游资源。红卫、银桥两乡镇都位于云雾山脚下,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高度结合,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他七个乡镇旅游资源则相对较分散,有的乡镇虽有比较好的旅游资源单体,但景点单一,交通不便,可进入性较差。
(二)石泉县旅游资源的特征:
石泉县旅游资源的优势表现为以自然资源为主,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交融的优势,总体呈现出以下几大特征:
1、自然资源类型丰富多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兼容。全县有上等级旅游资源单体148个,优良级旅游资源56个。其中自然资源24个,如烟波湖,莲花湖,金盆湖,香波湖,燕子洞,莲花石,中坝大峡谷,中坝小峡谷,铜钱峡,西峡,龙王峡,云雾山,九台山,洞沟瀑布,高洞子瀑布,千年古树等;人文景观有31个,如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秦汉时期的五处文化遗址,子午古道,饶丰关古战场,县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禹王宫,江西会馆,东、西、南城门,以及有着千年历史的望江寺、石佛寺、千佛洞、灵雀寺、蒿坪寺、云门寺等遗址以及汉唐至今残存的大量碑刻,熨斗、后柳、池河、饶丰四大古镇,熨斗镇古巴人后裔延续至今的悬棺崖葬习俗,中池乡湖广移民风俗等等。石泉县是革命老区,大部分乡镇都是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和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巴山游击队活动过的地方,涌现了如陈雨膏、王范堂、伟涛、何涛、李铁伦等一批为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爱国人士。还有建于明清时期,分布于全县各地一百多座山寨石堡。
2、旅游资源类型丰度及分布空间差异明显。石泉碧山秀水随处可见,繁花蔓草悠然生长,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为:自然山水景观、喀斯特地貌和历史人文景观。在空间分布上大多位于南北两区,这种相对集中的资源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也便于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我县的旅游资源虽然十分丰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宣传推介,加之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基本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旅游开发潜力较大。
3、喀斯特地貌景观突出,开发价值巨大。我县喀斯特地貌分布比较普遍,尤其在南区的熨斗、后柳、喜河、中坝等乡镇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广泛,喀斯特地貌景观发育比较完全,具有雄、幽、奇、秀等特色。深不可测的溶洞、奇形怪状的陷坑随处可见,燕子洞就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溶洞。同时,还有不计其数的地下龙洞,龙洞里奔涌的地下水冬暖夏凉,四季不断,灌溉了当地的农业,形成了无数的奇特景观。如中坝河、富水河、蔡家河等的水源绝大多数来自地下水;喜河镇的洞沟瀑布、长阳乡的高洞子瀑布皆由溶洞水形成;中坝乡的黑龙洞、黄龙洞、麻龙洞水源丰沛,水质清澈,是中坝峡谷群形成的主要水动力,构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地域系统,具有较高的探险、观赏价值,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4、山地、水域资源类型丰富,优势明显。石泉属山区县,具秦岭之巍峨,拥巴山之俊秀,汉水及其支脉纵横交错,自然生态资源保存完好,呈现出一派青山碧水,洞奇峡幽的自然风光。穿城而过的汉江,因石泉水电站和喜河水电站而形成了两个库区――烟波湖、莲花湖,美丽的湖光山色更增添了山城的灵秀之气。烟波湖景区位于石泉县城2公里的石泉电站库区,总库容4.7亿立方米,湖面宽阔,烟波浩渺,群山逶迤,树木茂盛,身临其境顿感神清气爽,入饮甘泉;喜河水电站是汉江上游规划的七个梯级电站中的第三级,建成后的莲花湖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库区内湖面宽广,碧波荡漾,群山巍峨、绿树成荫,山水相连,相映成趣。喜河电站库区正好将莲花石景区和燕子洞景区连为一体,形成县城到燕子洞景区的水上交通通道。县城北部的云雾山雄奇险峻,气势磅礴。主峰被五条苍劲山脉烘托,喻称“五龙捧圣”。山上峰峦叠嶂,壁立千仞,古木参天,林海莽莽,共有大小山峰47座,主峰鬼谷岭为县境内最高峰,海拔高度2008米,景区内森林覆盖率为85%,其中原始森林占60%,整个景区总面积为5135公顷,有70多处奇绝幽美的自然景观,由于常年云雾缭绕,混沌一片,因此得名云雾山。云雾山主峰鬼谷岭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谋略家苏秦、张仪的老师—鬼谷的故里和修道授徒之地。目前尚有规模较大的文化遗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独具特色,2004年被国家评为“云雾山鬼谷岭国家森林公园”。巍然不群的银屏山,郁郁葱葱、飞云滴翠,与云雾山遥遥相对,古诗《银屏秋月》云:“银岫巍峨架玉盘, 满城佳景属婵娟。茅斋不必悬图画,一副分明关道玄。” 位于莲花湖畔的莲花石,由汉江两岸形态各异的白色巨大裸露花岗岩石组成,千百年来岩石在汉江巨大的冲刷下,形成了壮观的千亩石莲。远远望去,一块块珠圆玉润、洁白无瑕的岩石,仿佛一朵朵盛开在江面上的莲花,美不胜收。古诗云:“白石粼粼出水涯,烟波万里一莲花;汉江日暮青如许,恰似风吹荷叶斜”。莲花石景区主要以莲花石、月亮石、豹子石著称;熨斗镇的燕子洞位于富水河峡谷之中,左右奇峰对峙,绿树葱茏,洞内鬼斧神工,怪石嶙峋,引人入胜;以“雄、奇、险、幽”著称的中坝大峡谷,刀砍斧削般的崖壁镶嵌在茂密的树丛中,幽深险峻的峡谷里奔涌着清澈的地下水,每一处绝妙的景观都有着神奇、动人的传说。中坝小峡却有着别样的景致,狭长的山谷间绿树掩映,枝藤倒挂,峡谷口时而狭窄,浪花飞溅,时而宽阔,流水潺潺,浑然天成的景观让你无法停住寻幽探奇的脚步;县城以北的铜钱峡、西峡、龙王峡,悬崖绝壁犬牙交错,潭瀑相连宛若仙境,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清新,极具保健价值。
还有高洞子瀑布、洞沟瀑布、霹雳神峰、天池山、响水崖、处女泉、手扒崖、盔甲崖、鹞鹰崖、将军坟、将军石、喳口石、对窝石 、棺材石以及纵横交错、各具特色的水域风光
等景观数不胜数。
(三)石泉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
石泉县传统文化积淀深厚 ,民间饮食独具特色。早在五千年前,便有先民在秦巴山间、汉江两岸繁衍生息。勇敢、善良的先民用勤劳创造了农耕文明,用智慧孕育了优秀的民俗文化。汉水文化、鬼谷子文化、移民文化、古子午道、川楚、秦川古商道文化与秦巴边缘交汇文化在石泉大地上交相辉映,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浓厚的积淀,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特征,更是民族精神的完美体现,其将泽被后世,对今后我县旅游事业的繁荣、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在物质上、精神上和制度上的传统。包括生产、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节庆、礼仪、祭祀习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等,其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庞杂,渗透于民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多个方面。人们常常通过民间歌舞、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等抒发情感,表达喜、怒、哀、乐。在我县广大农村,不计其数的奇山异石、险峰秀水等自然景观都有着各自美丽动人的神话与传说。如“将军石”、“滚鼓坡”、“黑龙潭”、“燕子洞”、“盔甲崖”“龙王洞”等等,民众通过传说和故事、赋予自然景观神奇的力量、神秘的色彩,有的甚至被世代视为保佑一方的神灵。
1、民歌:巍巍秦巴山,涛涛汉江水,哺育了世代民众,也给人们的连络与勾通造成诸多不便,民歌便成为排解寂寞、抒发情感的一种生活方式。石泉民歌,小调曲调优美,蕴藏量巨大,有民歌、民间小戏、皮影戏、民间故事、民间舞蹈等等。仅民歌一类就分山歌、小调、花鼓子、八岔、船公号子、过山号子、劳动号子、孝歌、新民歌等。且腔调多,有高腔、平腔、撒花调、花鼓调等,韵律优美、动听,极富情趣,耐人寻味。有的一首歌虽然歌词一样,但能够用不同的腔调唱出。石泉民歌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生产劳动、恋爱婚姻、山水美景、四季更替等民歌,还有唱“三字经”、“女儿经”、“梁山伯与祝英台”、“姜太公钓鱼”等叙事民歌。民歌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孩玩耍时唱“歌谣”;男女相爱唱“姐儿歌”;姑娘出嫁要唱“哭嫁”歌;新媳怀孕唱“十月怀胎”;老公外出干活、媳妇要唱“十二月劝郎”;长辈过世要唱“孝歌”;采茶时要唱“采茶曲”;喝酒要唱“敬酒歌”;每一首民歌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我县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2、民舞:石泉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舞狮子、舞龙灯、彩莲船、踩高跷、打连响等民间活动在全县流传甚广,舞龙灯、狮子是我县最受广大民众喜欢的一种娱乐形式。石泉的火狮表演集舞蹈、杂技于一体,聚勇气、智慧于一身。其玩法多种多样,档次最高、最具代表性的为“烧葡萄架”,场面宏大,激情四射,是石泉民间欢庆活动的经典。另一种火狮子玩法则讲究技巧与观赏性,如观众先用十六条板凳摆成“天下太平”四个字,给玩狮者出难题,请其拆字,要求狮子用口含住十六条板凳将其摆成与“天下太平”四字平仄笔划相对应的四个字,主人在这四个字的顶部分别放有红包,烟等彩头。狮子在拆字过程中不但要动脑还要表演很多高难度,观赏性强的动作。整个过程在锣鼓点的伴奏下十分有看头。另一种玩法就是技巧表演、名目有“天鹅抱蛋”、“仙人摘桃”、“八仙过海”、“姜子牙钓鱼”、“李二洗衣”等几十种。
3、民间美术:石泉的传统民间美术极为丰富,主要有:剪纸、刺锈、编织、石雕、木雕、根雕、纸扎、印染、古陶制作等。而造诣最高的当数根雕、木雕和纸扎工艺。石泉的根雕在全省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不仅注重外部造形,更注重内在神韵。其种类大到人物、飞天、菩萨、桌椅、花架,小到花、鸟、鱼、虫都神形兼备,颇具玩味,因此而成就了石泉一大批根雕爱好者和收藏者。而民间木雕主要体现于门、窗、家俱和日常用品之中。石泉的纸扎工艺自古有名,这源于节庆习俗。石泉有着悠久的正月十五闹花灯,七月半放河灯,春节舞龙灯,玩彩莲船等风俗。千百年来无论大家小户,还是官府商会,都十分看重龙灯、花灯、彩莲船以及青狮、白象、麒麟、河蚌等纸扎手艺,这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纸扎工艺的繁荣与发展。全县各地都讲究扎花灯、扎龙灯,技艺最好要数杨家坝和县城几家纸扎匠。
(四)石泉饮食文化的特点和优势
1、民间食文化: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无论婚、丧、嫁、娶、寿诞、节庆,石泉人在饮食上都十分的讲究。平民百姓考证一个家庭主妇是否能干、贤惠,主要看其熏腊肉,淹干菜、烤烧酒、煮豆豉,制作红豆腐、豆瓣酱、淹泡菜坛子的手艺,可见在日常生活方面,石泉人从不含糊。石泉饮食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饮食内容广;二是烹制方法精;石泉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其饮食内容,既有自家种养,山上野生的蔬菜、肉类,又有江河里富生的鱼虾。石泉人的传统席口名目繁多,如“二流子席”、“顺四六席”、“倒四六席”“穷鬼抱柱头”、“红席”、“白席”等,其规格和标准也各不相同。石泉制作干淹菜历史悠久,已形成特有的制作工艺,其外形、颜色和口味是其它任何菜都无法相比的。石泉干淹菜的制作原料除日常的蔬菜外,秦巴山上许许多多中草药也是常用选料,如鱼腥草、菌陈蒿、米蒿、马芷苋、水芹菜、山药菜、香椿芽等,不但爽口好吃,还可延年益寿。同时象牛胖子、奶浆菜、牛克膝、阳雀花、木菊花、当归根、山药、毛芋子、七蛋子、白果、白芷等中草药都是寻常人家炖腊肉、鸡汤的常用菜。石泉传统干淹菜分两类。一类为干淹菜,即将菜洗净后用盐淹搓后直接晾晒,干后收藏,吃时用温水泡开后与腊肉一块或炒或炖或蒸,其味香浓,是家常最好的下饭菜。另类为水淹菜,即将菜洗净后切碎用盐淹搓,晾晒半干后装入坛中,封好口,坛沿边放水,一个月后可炒、可蒸、可凉拌,其口感清爽,脆嫩,又不失其原味,是一年四季待客的好菜,且用起来方便。石泉的五香豆腐干和豆豉也是饮食精典。鬼谷子豆腐干做工精细,味道独特,外形美,口感好,名扬省内外。最有名的腌菜要数“王莽豆豉”,石泉豆豉制作工艺、配料要求十分严格,故其味道香浓,回味无穷。这来自一历史典故,相传当年王莽率军到达池河集镇时断了粮草,便驻扎池河收集军浪。当年黄豆大丰收,军队将征集的黄豆堆积成山。不料遇上绵绵秋雨,将士们就近砍来黄荆条、构树(叶子大好遮雨)盖在黄豆上。几天后雨停,将掀开树枝发现黄豆已变软发黑,有了异味,为防止长虫,便撒上盐摊开晾晒。暴晒两日后黄豆已成黑色,闻着还有一股臭味,有人这时大胆尝了一粒,惊喜地发现其味香浓无比。从此,当地百姓仿照这样方法淹制黄豆,并将其称为“王莽豆豉”。调查中我们发现,石泉许多传统食品,菜肴的烹制方法独特,使人耳目一新。如两河镇酒席上有一道名为“五香天鹅蛋”的菜十分有名。方法为“取八个土鸡蛋,四个鸽子蛋,去壳倒入碗中用盐,五香面调匀,取一吹大晾成半干的猪尿泡,将调好的蛋汗倒入封好口,放入笼内蒸熟,取出后将尿泡轻轻划开取下,然后将蒸好的一个“大蛋”放入盘中,用刀切成小瓣后就会发现其蛋清与蛋黄是分离的,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其神奇之处就在于鸡蛋与鸽蛋混合蒸熟后,取下用作固定外形的猪尿泡,这个大“天鹅蛋”的蛋清依然与蛋黄相分离。总之,我县的传统饮食丰富多彩,多以蒸菜、炒菜、炖菜、凉菜为主,充分体现了“食不厌精、烩不厌细”的理念,反映了石泉人热爱生活,热爱美食的传统。
2、民间酒文化:石泉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石泉农村自古就有家家户户烤制粮食酒和果酒的习俗,品种有苞谷酒、拐枣酒、米酒、黄酒、甜酒、杨桃酒、高梁酒、杆杆酒、柿子酒、马桑泡酒等。以传统工艺酿制的粮食酒,入口醇香,后味绵长,沁人心脾,在陕南享有盛誉。因此,演绎而出的饮酒礼仪、劝酒游戏都十分的丰富有趣。就划拳来说,民间有“高升拳”、“俩好拳”、“螃蟹拳”、“擂对拳”、“姑娘拳”、“老汉拳”“哑巴拳”等等;民间流行的劝酒歌有以民间小调、花鼓唱段的“十杯酒”、“八杯酒”、“五杯酒”等;还有以猜谜为由头的酒令,如“口字不透风、十字在当中,十字推上去,啥字赢一盅”(谜底是“古”字)。猜对了对方喝酒,猜错了只好赢一盅了。这些游戏格调高雅,又富知识性、趣味性,人们在饮酒中交流情感,活跃气氛,放松身心。石泉的传统饮酒,不仅是人们饮食的组成部分,更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