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歌——贺弟华

时间:2014-07-07 15:51作者:马祥伟源自:县三创办

父爱如伞,为我们遮风挡雨;父爱是灯,在我们迷路时,照亮脚下的行程;父爱还是一曲亘古不变的古老歌谣,曲调低沉,旋律悠长,这支歌永远低低地唱响在我们的耳边。64岁的年龄,对于一个农村老人来说应该是尽享天伦、安度晚年的时候,然而在我县城关镇堡子村7组贺弟华老人家里,却上演着花甲老父亲照顾37岁瘫痪儿子的动人故事。

  贺弟华老人的儿子贺显林今年37岁,2007年8月由于一场意外的交通事故导致脑部中枢神经受到重创,从此瘫痪卧床,大小便失禁的同时丧失任何劳动能力,贺显林在8年的时光中完全依赖父亲贺弟华的照顾生存至今。老人妻子任翠香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家妇女,去年3月份被诊断出患有严重骨质增生和冠心病,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贺弟华无悔的履行一个做父亲的义务,始终不抛弃,不放弃,用憨实的肩膀担起这个不幸家庭的重任。在妻子眼中,他是一位“不能倒下”的好丈夫,在儿女的心中,他是一把遮风挡雨的大伞。

幸福生活突然晴天霹雳

贺弟华,1969年参军入伍,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北海舰队某部,1973年入党。蓝天、大海、军舰曾伴随他渡过人生最美好的8年时光。退伍返乡回到家中后贺弟华在村里务农至今,期间老贺曾担任村小组组长多年,但最终由于家庭经济负担太重未能连任。贺弟华与任翠香老两口育有两女一子,两个女儿早已远嫁他乡,2001年老两口用省吃俭用下的半生积蓄为儿子贺显林娶上媳妇,看着小两口为将来全新的生活有了奔头,老贺夫妇也憧憬着未来小康路上的家业兴旺、儿孙满堂。

然而在向幸福彼岸的航行中看似如镜的海面往往蕴藏和预示着暗涛汹涌的到来。2007年8月儿子贺显林由于驾驶摩托车发生交通意外事故,脑部受到了强烈的外力创伤,导致中枢神经严重受损。经过省、市各大医院的全力抢救与治疗,命是保住了。但中枢神经很难痊愈,一辈子生活恐怕不能自理,这样的医疗诊断结论对老贺夫妇来说无疑是一道晴天霹雳。一个经济基础尚未牢固的农村小家庭应对突如其来的横祸,苍白无力的应对过后,剩下的只有一间满目疮痍空壳。面对一个大小便失禁丧失劳动能力的男人以及巨额的治疗债务,结婚不到6年的妻子丢下4岁孩子远走他乡,一对孤弱病残的儿孙留给了白发苍苍老两口。

苦难对于旁观者来说只是一段故事,但是对于亲历者来说却有剔骨一般痛苦和感伤。回忆起往事,老人眼泛泪光,心仍伤痛不已。他用手背擦了擦眼角,哽咽地告诉通讯员,“那时,儿子不到30岁,正是太阳才出山尖尖的时候啊,看着正值壮年的儿子动弹不得,一家人以泪洗面,他的老伴眼睛都差点哭瞎了。可是,事情都已经发生了,也没得办法。老婆就在家照顾儿子,我也没得其他谋生手段,就靠种庄稼、养蚕、喂猪,给人家挖藕,挣些钱,给他看病还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我把我们老两口的棺材钱都拿出来了。”最大的难题是贺显林生活不能自理,每天吃饭、上厕所都需要父亲帮忙。为儿子洗脸、擦身体,换尿不湿、烧火煮饭每天如此,老人不到6点钟就起床,做好这些家务事,喂儿子吃过早饭,贺弟华才稍微放心地去地里干农活。每天夜里,只要儿子有一点动静,他总是一骨碌起身关注,平凡生活中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土地为本担起家庭重担

四季轮回中,贺弟华坚信土地才是农家的根本。他和老伴靠养蚕、喂猪和10亩庄稼地维持着简单的生活。虽然都是庄稼活,但是栽桑、喂养、播种、插秧、打药、收割全部都要自己亲力亲为,一年忙到头,收入几乎全部是为了儿子的药费买了单。老人对自己“抠门”得很,但是,对儿子他却从不亏待,隔几天就会买些肉,给儿子开开“荤”。“都是他爸妈照顾得好啊,要不林娃子哪能活到现在啊。”周围邻居们都这么说。

   光阴荏苒,一晃8年过去了,贺弟华老人的头发早已两鬓雪染,8年来,老两口含辛茹苦,一边精心照顾着瘫痪的儿子一边还要负担孙子的所有的生活学习花销。2013年底贺显林旧伤复发,眼看着就要不行的时候,有人劝老贺,说一个废人有啥可惜的,拖累全家,不如让他的生命之火自行熄灭好早点解脱,贺弟华却不以为然。他朴实但有力量的说:“农村都说养儿防老,我们好不容易把儿子养大没想到,现在他不仅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反过来我们还要照顾他的吃喝拉撒。眼下我们都还没有给自己置办棺木,我只希望自己能多活一天,因为多活一天,就能多照顾儿子一天,毕竟是一条生命,只要我活着,就不会放弃!”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对生命理解的真谛。白发的贺弟华将“父爱”诠释到极致。治疗费用不够了,他就找亲戚朋友借。但是手术费用就像是一个无底洞,老贺已经被这无底洞压得喘不过气来。

咬紧牙关筹集医疗费用

从贺显林出事至今老何夫妇为儿子在省、市、县各大医院就医、治疗、住院所支出的票据被家中大立柜抽屉装得满满当当。8年来的辛酸就像老贺边抹眼泪边说道的一样:“为了医疗费,他厚着脸皮向亲戚朋友借,硬到头皮在信用社贷款,为了生活和还账他和老伴8年来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在两个女儿多多少少的帮补下一家人共计为贺显林花去了近70万元的医疗费用,期间还多亏了县上包联干部杨辉同志,想尽办法给我们解决了将近3万元的合作医疗报销。”巨额医疗债务与一个满目疮痍农村贫困家庭相互映衬下,坚忍的贺弟华夫妇除了凭着一把老骨头在大山和黄土地之间坚强的生活,剩下的就是从牙缝里攒钱,其中的艰辛可见一斑。

面对儿子,老贺必须打起精神,不断的打听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和筹集治疗费用,听说每年入秋以后莲藕工人工资很高,他强撑着身体在古堰、杨柳新区莲藕基地长时间挖藕挣钱为儿子就医治病,一挖就是8年。老贺在挖藕工人中年龄最大,技术最好,他不仅以超人的坚强毅力赢得了同行的尊敬、感动,也用瘦弱的身躯在寒冬中,在冰冷刺骨的淤泥里,满手老茧的刨出了整个家庭的希望和贺显林生命的延续。

谈及贺家父子,方圆好几公里内的群众都为之动容。邻居张远荣就深有感触的说道:“老人家那么大把年龄了,本来自己该享清福了,却还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儿子,真是太不容易了。他为了筹钱给小贺看病连续七、八年一冬三个月寒天冷冻的在藕田给别人挖藕挣钱,每天来回步行十几公里,我们屋上坎下的邻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确实感动了不少男女老少。”

无以言表只求来生相报

作为这个故事中的二号男主人公贺显林无疑是不幸的,初中文化程度的他经历了人生当中最大的挫折,常年的卧床不起经常会使他断断续续产生一些对生死离别的冲动想法,时而痛哭流涕,时而一人傻傻发笑。但是在与笔者的聊天过程中贺显林情到深处,语速吞吐但一字一句的告诉笔者“我这一生,分为两个20年。前一个20年,爸生我,养我,给我娶媳妇,帮我带孩子,像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如一座大山,在背后默默为我奉献。后一个20年,爹背我看病,给我喂药,给我端屎端尿,给我做饭穿衣,成了我的腿,我的眼,我的耳,我的天,在床前床后为我奉献所有。我躺在床上,常常想,如果有人问我,有生之年,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那就是能去照顾我可怜的父亲。我想对父亲说,“爸,你辛苦了;如果有来生,我多想好好照顾你一回。”

老两口的奔波给儿孙提供了安稳的生活,多年来的风雨劳顿,之所以不觉得孤单,除了坚忍的老贺、勤劳的妻子,相濡以沫的还有一个父亲秉持终生对家庭忠实的信仰,在苦难中一家人感受着血缘亲情的凝聚和抱团生存的力量,这也是一个家族在严酷环境下生生不息的奥秘。

干群榜样乡亲给予温暖

堡子村支书贾建东告诉笔者,贺弟华作为退伍老军人和一名老党员,在长时间面对家庭不幸和生活苦难的时候,用超人的坚强毅力和坚持不懈的革命奋斗精神不断鼓励自己、超越自己,他

陷困境而不沮丧,遇险境而不惊慌,遭逆境而不失望。在平凡的生活历程中为我们全村每一个家庭做出了先锋表率作用,他甘于奉献、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思考、学习。在得知贺弟华一家的境况后,乡里乡亲、左邻右舍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时不时会给他们送米、油、肉等生活必需品。村三委也在去年积极联系县残联为贺显林办理了残疾证,享受了残疾补贴,2013年底全村的党员干部群众为贺弟华全家捐款2000余元,解决了一家人生活的燃眉之急。

后 记

结束采访,告别这一家人。今年12岁贺光阳作为老贺家的独孙也是全家将来的希望帮我拿着行李,默不作声但是很懂事的陪伴在我的身旁送出了我近6公里的山路。我轻轻地将一只手臂搭在阳阳的肩上和他聊着学习、生活,清澈潺潺的沙河用溪水巧妙转换夏日骄阳的灿烂,将阳光温柔地洒在这位12岁小少年黝黑俊朗的脸庞,就像一位母亲在抚慰她懂事的孩子一样。

在山势间的一个回转我抬头远远望去老贺家破旧的平房已经升起袅袅炊烟,贺弟华依旧穿着那件洗的已经看不出军绿色的短袖衬衫站在自家的小院中远远的向我挥手告别,感觉仿佛是许久不见的长辈,也好像是多年不曾谋面的老班长那样亲切,那样伟岸。他身后苍青色的起伏群山,一座叠着—座,像大海的波涛,无穷无尽地延伸到遥远的天尽头,消失在那云雾迷漫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