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碧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柔软的白云。沿着曾中路下车到曾溪镇油房湾村,经过一段曲曲折折铺满落叶的小路,约1个小时便来到了杨大爷的家里。
杨大爷名字叫杨正富,79岁,个子中等,头发花白,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皱纹,那双温和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慈祥的光芒。自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宣传部的一名干部与这位大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总是乐呵呵的称她为“女儿”,这位干部也称之他为“杨大爷。”
在进一步了解中得知,老人与妻子舒方莲育有三个儿子,老大结婚生子,分家另过,老二、老三都已成家,长期在外务工,很少回家。每次到他家里,他总有拉不完的家常,说的最多的就是“共产党好、国家政策好、领导好、包联干部好等,还说自己生产的粮食够吃,每年有余粮,还让包联干部到他的楼上看挂满的腊肉,堆放的粮食。谈起为何评定成了贫困户,老人感慨万千。前几年,年岁已高的妻子在劳作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落下了半身不遂的疾病,为给老伴治病,花去了几万元,自己年龄也大了,好多重活也做不了,就成了贫困户。说道这,老人脸色阴沉下来,自语道:“我不该成为贫困户,不该成为政府负担的、、、、、、”转而,又笑声朗朗,满脸堆笑的说:“有这么好的政策、有高龄和延安铁路补贴、有政府的扶持、又有包联干部,我还有信心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家人过上好一点的日子呢”。还叮嘱包联干部以后别买米面油、衣物等东西了,表示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贫困户之所以贫困,物质缺乏是一个方面,但更多的是缺乏脱贫致富的斗志和信心,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宣传部开展扶贫工作以来,首先扶贫先扶志,振奋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贫困户的斗志树立起来了,观念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他们就不会坐等别人送钱送物上门。通过包联干部的扶贫、扶志和鼓励帮助,杨大爷信心满满,去年就养了20余只鸡,卖了1000余元,养牛2头,还拿到了3000元的以奖代补,像这样自强自立的例子曾溪镇还有好几个。
耄耋之年的杨大爷,今年已经计划扩大规模,把牛圈棚翻修好,养牛3头,养鸡30--50只,猪 1头。对包联干部充满深情地说,还要整理好自己的院落,让每次看望他时,有个干净落座的地方。看来,杨大爷真的要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让自己早日甩掉贫困的帽子了,还要提升生活质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