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之滨、莲花湖畔,莽莽群山下的后柳镇,贫穷曾长期在这片土地之上肆虐。这里,充满了摆脱贫困的希冀与对小康生活的渴望。
坐在整洁的客厅里,江本兴讲述起自己的搬迁之路。
“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能到集镇生活。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他滔滔不绝地说。
江本兴的老家在与集镇隔江相望的一心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让他饱尝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艰辛。
去年,在易地搬迁政策帮扶之下,江本兴一家4口搬进了集镇安置点100平米的大房子。新房子宽敞明亮,搬家前一天,江本兴激动得一夜没合眼。
下山进川,看似小小“一步”,实则跨越几个世纪。如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新社区工厂应运而生。
贫困户田录刚,患尘肺病多年,能务工增收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望。新社区工厂的成立让他与梦想不再遥远,依托着新社区工厂,他每月能获得2000多元的收入,全镇500余名劳动力、30余名贫困群众同他一样实现了就业增收。
发生巨变的,不只是居住条件与增收方式,更是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村规民约、“一约四会”、励志宣讲......遍地开花。新民风建设之下,自发修路、主动脱贫、身残志坚各类感人事迹层出不穷,40余名省、市、县先进典型引领着“诚孝俭勤和”在镇内蔚然成风。这一时期的后柳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有干劲。
产业是脱贫之基。关键时期更需稳固根本,持续用力。
“今年的奖补政策,一户最高可获得8000元的产业就业奖补资金,贫困群众的发展积极性非常高。”该镇副镇长谭静说,围绕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有长效产业、人人有稳定就业“三有”目标,通过农民入股、财政注资、土地流转、工作队帮建等方式全镇10个贫困村已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6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长效产业全覆盖。
旅游作为该镇的支柱产业,如何让群众吃上旅游饭,摘下穷帽子?也一直是该镇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积极探索的重要内容。
国庆将至,费宜泽正忙着收拾店铺里的土特产,趁着国庆小长假,他要好好再赚一笔,让自己的“钱袋子”鼓起来。依托水乡特色,该镇深度推进文旅、农旅融合,每年筹办的“庖汤会”“根艺奇石博览会”等旅游活动,有力推动了农产品变商品、农民变商人,搭乘着旅游“快车”费宜泽顺利摘掉了“穷帽子”。
治贫先治愚。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扶贫首当其冲。围绕控辍保学,该镇充分利用两免一补、送教上门等帮扶措施,镇内1200余名义务教育学生无一人“掉队”,近百名留守儿童在社区儿童之家感受到温暖。
船到中流浪更急。如何继续加压奋进、决胜“摘帽”?该镇坚持以思想提升促行动提速、以责任夯实推工作落实、以强化举措助提质增效、以制度保障逼主动作为,全镇140余名镇村干部、工作队员身子下扑、工作下沉,正用尽全力向贫困发起最后的“冲刺”。
“脱,今年必须脱!”有企业,有产业,有决心,有干劲,再次征求姚元军的脱贫意愿时,他斩钉截铁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