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ZFBM-zfbmhbj-gknb--2019-0356 公开日期: 2019-03-08 15:32
来源
内容概述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全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

1月24日上午10时,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全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应急处处长庞涛先生,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应急处调研员武鹏先生出席,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宣教处处长吴忠涛主持。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宣教处处长吴忠涛:

感谢庞处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单位名称。

三秦都市报记者:从材料里看到,2015年至2018年,我省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60起。近年来我省发生过哪些环境应急事件?处理情况如何?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应急处调研员武鹏:

答:谢谢你的提问。据统计,2015至2018年,全省共发生突发环境影响事件160余起,其中绝大部分突发环境事件都是一般级别环境影响事件。其中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有4起。

1.甘肃省陇星锑业有限公司尾矿库泄漏流入陕西事件

2015年11月23日,甘肃陇南发生了陇星锑业公司尾矿库泄漏事件,造成346公里河道锑浓度超标,这个事件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甘陕川三省政府全力以赴,采取“甘肃断源截污、陕西降污减荷、四川保障供水”等有效处置措施应对。经过我省各级环保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全力抢险,截止2015年12月31日,陕川交界断面锑浓度达标,实现了原环保部确定的应急抢险目标,确保了广元市自来水供应和嘉陵江沿线群众饮水安全。原环保部向省政府发来《感谢信》,对陕西省工作给予肯定和表彰。

2.2017年汉中宁强铊污染事件

2017年3月,汉中锌业铜矿有限责任公司以来料加工方式处理铊含量高的原料,含铊废水排入其尾矿库。5月2日至3日,宁强县境内出现强降水天气,导致尾矿库高浓度含铊废水与雨污混合水经溢流井集中外排,在嘉陵江形成污染水团,造成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事件发生后,陕西省政府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Ⅱ级应急响应,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连夜组织对涉重金属采选、尾矿库、化工企业等排污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并确定污染源。通过迅速清理污染物、封堵排污口,快速阻断含铊废水,消除污染隐患,保障了嘉陵江水质安全。事件发生后,肇事企业被依法关停,相关责任人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3.2018年甘肃省泾川县柴油泄漏事件

2018年4月9日,一辆载有31吨柴油的油罐车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翻车。大约12.35吨柴油泄漏进汭河,流经甘肃省平凉、庆阳两市后,进入我省咸阳市长武县境内。

4月10日,我厅接到事件通报后,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Ⅱ级响应机制。原环保厅组成工作组赶赴彬县、长武、永寿县指导抢险救援工作。我省在长武、彬县、永寿等地设置5道拦截坝,并及时调运应急物资和抢险设备,投入应急抢险工作。截止15日,经过连夜奋战,泾河各监测断面石油类稳定达标,实现了污染物不进入渭河的目标。

4.汉中留坝“4.24”粗酚泄漏事件

2018年4月24日,一辆载有32吨粗酚的危化品罐车由重庆方向驶入陕西汉中留坝途中,车辆罐体底部突然发生破裂,槽罐车内粗酚全部泄漏污染北栈河,威胁到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汉江水质安全。

事件发生,我厅立即赶赴现场,会同汉中市、留坝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组成工作组,昼夜开展处置工作。召开紧急会议,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及时调运环境应急物资,通过吸附拦截、工程引流、留置治污等措施,科学应对处置。截至4月30日,污染物被控制住北栈河内,褒河干流全部达标,褒河石门水库库区水质持续稳定达标。汉江水质未受到影响,人员未伤亡,事件得到及时控制。2019年1月11日,生态环境部对我省在处置科学应对,妥善处理这件事情给予肯定,并发来感谢信。

总体来看,在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和当地政府全力协作和积极配合下,各起事件均得到妥善处理,有力保障了全省生态环境安全。其中甘肃省陇星锑业有限公司尾矿库泄漏、甘肃省泾川县柴油泄漏等多起上游输入型污染事件、汉中留坝县过境罐车破裂粗酚泄漏事件均受到生态环境部和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通报表彰。谢谢!

陕西日报记者: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省还存在哪些环境风险安全隐患?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应急处处长庞涛:

答: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从区域上看,陕西省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区域特点明显,中部关中平原是主要的工农业生产和科研教育基地,区域内化工企业比较多,尤其是制药企业还有一些化工厂,由于关中地区人员居住相对密集,跟随着城市扩张,城市已经把企业包围了,环境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环境风险也比较大,所以这些企业一旦发生污染事故,会直接影响到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北部黄土高原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富集区,陕北资源禀赋特点,石油开采、煤化工、油化工企业很多,陕北地区本身就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环境风险也很大,同时也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难题。南部秦巴山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的主要发源地和主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环境安全工作的责任十分重大,不但不能有企业污染,还有防止交通运输、拉运危化品车辆翻车泄漏带来的环境污染。从行业上来讲讲,全省有五大类环境风险。

一是原油管道泄漏的风险。我省陕北地区有长庆、延长等多家石油开采企业,共有集油管道2万多公里、长输管道3000多公里。油气管道线长、面广、点多,纵横交错,且管线数量较多,存在原油管道老化腐蚀刺漏的风险。

二是尾矿库环境安全的风险。据统计,全省共有尾矿库330座,主要分布在关中和陕南三市,商洛、安康、汉中,商洛最多,部分尾矿库地处南水北调涵养区,环境安全尤为重要。同时在监管上,例如一些停运、闭库、建成未运行或因市场原因停产的尾矿库大多疏于监管和维护,存在环境风险较大。

三是危化品企业环境安全的风险。经排查,我省仍有多家较大以上环境风险源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着围堰设施、气液泄漏侦测、事故应急池等措施建设不到位,应急总体能力偏弱等问题。

四是交通事故引发次生环境污染的风险。据统计,全省因交通事故次生环境污染事件占突发事件总数 30%。其中108 国道、312国道、316国道等是高发路段,且我省毗邻四川、河南、湖北等省,容易造成跨界污染。刚才通报了一些环境事件,交通事故引发的环境事件防不胜防,而且极难处理,发生时间不确定,发生地点不确定。我们省是资源大省,一些化工产品要往西南方向,四川、重庆方向包括山东、河南方向运输,那么就要经过一些高速或者是一些国道,交通事故也避免不了,如果发生泄漏直接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和对环境造成影响。

五是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风险。危险化学品运输等高风险源成为威胁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的重要隐患。如一些国道沿水库盘绕而行,铁路穿水库库区而过,对水源地威胁都很大,安全风险系数较高,易发生次生环境污染事件。以上这些生态环境风险错综复杂,一旦发生环境事件,极难处理。我们也经常分析研判和防范。谢谢!

西北信息报记者:我省在环境应急抢险队伍建设中有哪些特点?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应急处调研员武鹏:

答:谢谢你的提问。针对全省环境风险较高的实际,我厅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方面是抓应急队伍建设情况,第二个方面是抓应急队伍硬件装备建设,并且这两方面我们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2017年12月,我厅依托陕西省地矿集团,组建“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队”,提升我省环境应急救援专业化水平和能力,这一做法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尚属首例。该队伍是一支分布全省各地的整建制专业应急队伍。救援队从成立以来参与了2017年宁强县“5.5”铊污染事件、2018年留坝“4.24”粗酚泄漏事件、2018年甘肃省泾川县柴油泄漏事件等应急处置,并且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目前,各市(区)正逐渐完善自己的应急队伍,商洛市依托公安消防支队组建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队,汉中市环保局已经与陕西省地矿集团汉中第二地质队成立了环境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其它各地市也在积极筹建,全省“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的决策,成立专业救援队伍的格局正在形成。

另外,我们注重应急救援队伍的硬件装备升级改造。积极争取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加大环境应急工作经费投入,近年来共投入1200余万元,为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和省级应急救援队配套完善应急硬件装备、交通工具、防护装备、取证设备等。按照“覆盖全省、区域保障,调运便捷”的原则,集中采购一批吸油毡、吸油索、吸油垫、活性炭、发电机、帐篷等应急物资。配发至宝鸡、铜川、西安、汉中、商洛、榆林、渭南等市,基本构建了我省应急物资防控体系。

全省环境应急救援队的成立和现代化硬件装备技术的充实,是守牢环境安全底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有效举措,是推进我省环境应急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有益尝试,将大力推进全省环境应急工作。谢谢!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围绕今后陕西省环境应急工作思路,我省设立了哪些具体目标?

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应急处处长庞涛:

答:感谢你对我省生态环境应急工作的支持。生态环境安全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少发生污染事件;第二个是发生以后怎么样能使污染危害最小。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我省环境安全,我厅也经常对环境安全工作进行研究和安排部署。下一步我们要从四个方面加强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

一是要进一步健全环境应急制度体系。积极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按照属地管理、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的原则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应急监测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有效监控、预测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程度和影响范围,调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有力支撑生态环境应急管理需求,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结合省以下环境监察监测垂直管理改革,重点健全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不断强化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应急监测装备。按照五个“第一时间”,即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开展调查、第一时间开展检测、第一时间上报信息、第一时间新闻发布。加强制度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强化责任落实,畅通信息报送和获取渠道,确保工作不断、力度不减。

二是要进一步落实政府部门监管责任。我们将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统一指挥、分工协作、协调行动的要求,合理设定一整套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措施,继续坚持“三不放过”,即事件发生原因没有查清不放过、事件责任者没有严肃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落实应急管理的监管责任,形成能够高效运转、快速反应、规范有序的应急行动程序,从而全面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最终将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建立流域上下游联动协作,建立与周边省份应急联动机制,形成处置跨省跨界污染应急合力。

三是要进一步化解重大环境风险隐患。我省目前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造成污染事件发生频率较高。我们将督促企业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认真履行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编制备案、开展环境隐患排查整治、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的法律责任,提升突发环境事件防范应对能力和救援能力,降低污染事故发生几率。实行环境风险防控体系,信息共享,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等审批管理,强化各级生态环境部门的环境监管责任,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整治,全力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四是要进一步提升监管队伍与装备能力。根据我省实际需求,结合应急能力建设十三五规划,对我省环境应急硬件装备、交通工具、防护装备、取证设备、指挥系统建设等评价指标进行提升改造。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重点工业企业在环境安全技术研发方面的协作合作,开展环境安全科技攻关。尽快按照“配精省级、配强市级、配齐县级”的原则,加快建立起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体系和环境应急响应系统,提升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到2020年,我们将完成对全省环境风险源的排查评估与等级判定,并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完成对重大风险源的整治和严密管控,对其它类别风险源实施严格的日常管控,将环境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采取强有力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壮大绿色循环产业,严格限制高环境风险生产建设项目准入。初步建立起以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全过程、多层次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预计到2035年,绿色循环生态的现代经济体系基本建成,重大环境风险源基本消除,较大或一般环境风险源得到全面有效管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率在全国保持较低水平,环境应急管理处于全国较高水平,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基本完善,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