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要闻> 各镇快讯>正文详情

饶峰镇:安新居抓新业 开创长效富民新局面

时间:2019-11-18 16:59作者:周洁源自:饶峰镇

饶峰镇位于石泉县城西北21公里处,毗邻秦岭210国道穿境而过,处石泉、宁陕、西安一线交通要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系古子午道重要关隘,著名的“饶峰关”遗址就坐落在此。近年来,饶峰镇聚力脱贫攻坚,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创新工作机制,奋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安新居,“三交”做法破解搬迁安置难题

“搬房不搬地,安置点留不住人,围点建园,是让贫困户安心安家的根本途径。”饶峰镇镇长许啟松说。2016年,饶峰镇以牛羊河村为示范点,率先开展搬迁安置工作,村委会旁共建楼8幢,建房92套,入住率却只有20%

村委会及时将情况反馈给镇党委,在充分研究后,镇党委确定了“围点建园、以产定人、先业后搬”的工作思路,2017年,牛羊河安置点前集中流转土地30亩,打造黄花种植产业园,通过动员贫困户分包土地,认真学习黄花种植管护技术,帮贫困户解决了就地增收难题。

牛羊河村的示范引领,给各村发展做好铺垫。目前,全镇共在8个村建立黄花产业园区8个、魔芋园区2个,烤烟园区3个,40余户贫困户120余人解决就地发展、增收致富的难题。

经验总结:贫困户搬迁安置一定要做到三交,即:交房子、交产业、交技术。一是交房子,科学建点,统一规划,充分利用安置村的自然优势,为贫困户建成“交钥匙”安置房,确保安置点能够达到基础设施健全、交通条件方便、居住环境大步提升的目标;二是交产业,因地制宜,长短搭配。围绕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方式确定适合村个体发展、群众接受高的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业发展的集约化、规模化。三是交技术,全面培训,统一管护。精准锁定贫困户个人条件,围绕产业发展、个人生存生活狠抓技能培训,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完成既能就近管产,又能外出务工的蜕变。

抓新业,“三有”定位拓宽长效富民渠道

“去年国庆节,我在驿站卖油饼一天就赚了1800元,今年我要提前做好准备,卖更多饼赚更多钱安康市石泉县饶峰镇胜利村村民涂应春说。

“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胜利特色旅游村位于石泉县城西北16公里、饶峰集镇以东1.5公里处,210国道穿境而过。良好的交通条件,独有的饶峰雄关、张飞滚鼓、杨家大院、汉王遗址等历史人文,给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镇党委明确将胜利打造成农旅、文旅相融合的特色旅游美丽乡村。自2017年营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40余万人,解决用工5000余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全村人修起了特色农家乐,走上了旅游产业带动增收的致富路。

既能借光旅游,又能发展产业,光明村在胜利特色旅游村旁边,集约山上1500亩土地,种起了油牡丹,每年4月百花齐放,漂亮的牡丹山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游客,村里的老人清早到山上开始采摘花朵,中午到村集体合作社加工成牡丹花茶卖给往来游客。

齐心村是饶峰镇的“老烟地”,从2012年起,不少村民因为发展烤烟发家致富,2019年扩烤烟的产业基调得到了全村的响应, 5户产业大户决定在村发展烤烟,齐心村350亩烤烟基地建成。2019711日,齐心村永根双带合作社的烤烟炉正式生火,经过约7天的烘焙,一捆一捆“黄金叶”出炉了,大家脸上充满丰收的喜悦。烤烟产业的丰收,解决了全村13名贫困户就近务工问题,直接为其增收2.6万元。

按照村有主导,户有特色的原则,呈现良好势头的还有饶峰镇三合村的养蜂产业、牛羊河的黄花产业等,目前,全镇种植核桃15000亩,桑园6800亩,黄花菜2000亩,油牡丹1300亩,蜂糖李1000亩,水果山楂700亩,魔芋1200亩、烤烟1400亩、中药材800亩、养蜂1400箱。依托“能人兴村”战略,特色产业规模化、模块化发展壮大,以产业促脱贫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真正让群众“眼红心热”。

同时,根据镇村实际,饶峰镇各村每个产业园区分别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能人、园区)+贫困户”的产业助推脱贫模式,让农产品“生产在家,服务在社”,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出数种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使之逐步发展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完成“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名品变品牌”的良性产业发展链条。

经验总结:产业发展要突出“三有”,即:有规模、有特色、有希望。一是有规模。村支部带头集约土地,吸引能人创业,做出规模化产业,破除农村产业发展零散,农产品产量小、竞争力低下的困局;二是有特色。依据村情民情定位产业发展方向,量身定制农民能够愿意发展、有技术发展的特色产业,让产业发展“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三是有希望。通过合作社、企业、能人带动,极力推进产业发展订单化,破除农民“好种难销”的思想顾虑,同时,努力培育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打造村农产品知名品牌,给后期发展“扔掉拐杖”蓄足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