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石泉要闻> 各镇快讯>正文详情

迎丰镇:“蚕桑一哥”把舵领民富

时间:2019-12-13 15:17作者:沈沙沙源自:迎丰镇

余顺平,45岁,是迎丰镇庙梁村支部副书记。作为本土“田秀才”的他,刻苦钻研农业科技知识,怀着为群众服务的党员干部责任意识,致力于提高种植养技能。在庙梁村,余顺平是当仁不让的“桑蚕一哥”,“大嗓门”是他最显著的标志,他用诚信带领乡亲们搭建起致富桥梁。

辛勤付出,率先垂范,科技创新领民富

作为农村干部,余顺平发挥新时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加产业技术培训,结合自身种植养殖经验,为群众普及科学种植养技术,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帮助群众增收。如今的余顺平,是名副其实的养蚕、种魔芋的行家里手。

“转盘子、方格簇、簸箕、蚕台、地面都是要消毒的,养蚕养得好不好,就要看提前功夫做得足不足,我的经验就是消毒要是消得好,蚕就养得好。”在庙梁村小蚕共育点,浓重的石灰水味道充斥着鼻腔,余顺平亲身示范,动作麻利,大声指导着共育员进行分工协作。

为做大做强庙梁村桑蚕产业,余顺平从身边亲戚开展宣传动员,宣传种桑养蚕的经济效益,并传授种桑养蚕技术。小蚕供育点采取入户征订——集中供育——送蚕到户——督促卖茧”的经营模式,通过宣传和推广,村域桑园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410余亩迅速扩大到2019年的640余亩,2019年庙梁村小蚕共育点共育315张蚕,辐射带动庙梁、新庄村养蚕户162户,其中贫困户89户。

在西拉沟魔芋种植基地,余顺平在自家林地砍带种植林下魔芋6亩,并在大田种植商品魔芋7亩。“镇上请的技术员到村上来讲技术,一定要去听去学,在芋种消毒上也要仔细,管护好。魔芋是‘小气鬼’,但是管护好了利润好的很,今年合作社的车在地边边来收购,起价就是3.1元每斤......”根据市场价格,余顺平动员着魔芋种植户继续做好种植准备。

在产业发展上,余顺平带头推广小蚕共育技术,个人年养蚕24.5张,带头发展林下魔芋6亩、商品魔芋7亩、紫长茄子3亩、黄花菜3.1亩,年收入达12.5万元。免费入户指导,做好技术服务,带动庙梁32户贫困户发展蚕桑、魔芋产业。  

当好领头雁 带领群众走上产业致富路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让群众从产业中受益,利用脱贫攻坚优惠政策,如何更快地富裕起来。是余顺平作为村主任最操心的事情。因此,在产业发展上,余顺平总是能身先士卒,他说,“产业要发展,村干部就要率先动起来,群众是看着村干部的。”

当好“土专家”,在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余顺平的身影。刘定安是村里的贫困户,因妻子重病让本不富裕的家过得更艰苦。“过去在外务工挖煤,赚钱偿还借款,如今,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只能回乡。”了解到刘定安家中情况后,余顺平主动拿出4000元借给刘定安,并动员他发展特色产业。

“养蚕、种魔芋、种茄子这几项产业是不冲突的,年末砍带,开春种魔芋,芋种消毒的同时还能把蚕室再消毒一遍,现在小蚕都是共育,忙也忙不了几天......”算着时令账,余顺平围绕“3+X”产业发展,为刘定安制定中、长、短产业发展规划,帮助稳定增收脱贫。

起初,动员刘定安发展养蚕、种植魔芋他还不是很乐意,“没有技术光发展那不得亏本?”余顺平和镇技术员、帮扶干部多次入户并指导他做好蚕室消毒、防病等养蚕技巧,随着养蚕技术的熟练,刘定安养蚕张数也逐渐增加,今年养蚕14.5张,卖茧860余斤,收获1.68万元。同步还养猪2头、能繁母猪1头,种植魔芋4.2亩、紫长茄子3亩,全年产业收入4.2万余元。

今年立冬,刘定安借了5年的4000元终于给余顺平还上了。期间老余从未催债、未要一分利息让刘定安不胜感激,紧巴巴的日子终于熬出头了,日子越过越舒坦。

秉承“守规矩、讲诚信、邻里帮、勤致富”的余氏家训,余顺平从大户养殖到小蚕共育,从发展特色种植养到实现产业全面开花,从普通农民到田间“秀才”,余顺平一步步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的超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的宗旨意识,为助推乡村振兴铺垫产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