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刘道菊时,她正在给鸡和猪准备食物,鲜嫩的白菜叶打碎,拌上玉米粉,食物很生态。“鸡可以吃生玉米,猪吃的话要煮熟,春夏两季给吃构树叶,冬春两季就是白菜萝卜”。刘道菊介绍到。
刘道菊娘家是汉阴的,后跟随老公在熨斗镇茨林村扎了根,文化水平不高、没太多技能、没很好的挣钱门路,这让上有老下有小的刘道菊一家生活比较艰辛。“四个孩子上学,只有他爸一个人去下煤窑打工,我看着急啊,孩子要上学,我走不开,孩子他爸也有尘肺病,那段日子真是难熬。”刘道菊感叹的说道。2013年,刘道菊一家被列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今,刘道菊家老大老二已毕业,老三读大学,老四在县上寄宿读高中,每学期有一定的助学补贴。随着扶贫政策的东风吹入茨林村,少了照顾孩子重任的刘道菊准备“大展拳脚”,借助这股风好好发展产业。
2018年,刘道菊通过积极发展产业,获得产业奖补资金22000元;2019年,在石泉县“三有”产业奖补政策激励下,刘道菊一家获得产业奖补8000元;2020年,刘道菊家的母猪下了三窝猪仔,良好的行情让一家收入“开门红”,5头母猪、3窝猪仔,刘道菊预计收入6万元。疫情当前,不能外出求学、就业的“男丁”齐上阵,在房背后搭建一个圈舍,专门用来养鸡。刘道菊也提早买了200只鸡苗。按照政策,每只鸡苗可以补助5元,自己只掏7元,刘道菊盘算着自己“又赚一笔”,别提多开心。
县镇部门给刘道菊的荣誉和她自己这几年辛苦换来的硕果让她自己也很欣慰。“如果不是脱贫攻坚政策的帮忙,我不知道我们一家什么时候才能买大房子,如果不是驻村工作队的指导鼓励,也不知道我们到底能不能把产业发展好,如果不是教育政策,我几个孩子能不能读得出来书。”说道这些,乐观开朗的刘道菊红了眼眶。 通过移民搬迁政策,刘道菊一家搬进了镇上118平的移民安置房,加上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如今该户人均纯收入接近万元,2018年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从2015年起,刘道菊就积极参加县上技术指导员在村里开展的养殖业技术培训,虚心向技术人员学习的同时开始自己实践,长期学习让刘道菊有了丰厚的养殖业理论基础,一个农民变成了“多面手”指导员。刘道菊不光自家产业发展的好,同时还兼任茨林村母猪产业指导员,指导母猪繁育、养殖。
“喂母猪有诀窍,是个细致活,不能喂太肥,怕到时候生产不容易,猪仔生下来之后也要没日没夜的照顾,不能让母猪把猪仔踩死,冬天用保温箱,夏天就要人守着,不容易。”谈起刘道菊,都知道她是村上出了名的猪仔“接生婆”,只要接到谁家母猪即将生产的消息,无论多远、多晚,刘道菊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去年一年,刘道菊接生母猪十几头,猪仔近200头。
“你们稍坐一下,人家给我打电话说母猪最近卧着不爱动,让我去看下,我去去就回。”即使疫情当前,也阻挡不住刘道菊匆忙的脚步,只要村民有技术需要,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
随着鸡舍主体的完工,村干部也送来了水管、围栏,支持她扩大养殖规模,2020年,看到刘道菊产业又有了新变化,村上村民纷纷跑来参观,学习她家圈舍搭建方法,向她取“致富经”,刘道菊都是把自己走过的弯路一股脑说给大家,避免带来损失。新的一年,刘道菊决定,自己既要抓好全村生猪繁育、养殖,也要养好鸡,让新圈舍红火起来。